在社交媒体上,明星赵露思自曝抑郁症的经历曾引发轩然大波。她描述了自己从2019年的短暂情绪低落到2024年因躯体化症状被迫停工的全过程,也揭示了公众对“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普遍混淆——许多人误以为“扛一扛就能过去”,却因此错失治疗黄金期,甚至付出健康代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3.8%的人口受抑郁症困扰,但其中仅不到半数接受过有效治疗。如何科学区分两者?如何避免误判?本文将以赵露思的案例为切入点,深度剖析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本质差异,并提供实用应对指南。
一、定义辨析:从“情绪波动”到“系统性崩坏”
1.抑郁情绪:人人可能经历的心理低潮
抑郁情绪是人类面对压力、挫折时的自然反应,表现为短暂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动力不足。例如赵露思在2019年因工作压力首次出现抑郁情绪时,仍能通过自我调节维持正常生活,这种状态通常持续时间短(数小时至两周),且不会显著影响社会功能。
核心特征:
情境相关性:与具体事件(如失业、失恋)直接关联。
自限性:通过休息、社交或时间推移可缓解。
可控性:个体仍保留对生活的掌控感和未来希望。
2.抑郁症:大脑与身体的全面失衡
抑郁症是一种需要临床诊断的精神疾病,其本质是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系统紊乱引发的持续性功能障碍。以赵露思为例,2024年她出现频繁干呕、眩晕、关节疼痛等躯体化症状,体重骤降至36.9公斤,并伴随解离性障碍(如记忆缺失、身份混乱),此时已发展为典型的抑郁症伴躯体化表现。
3医学诊断标准(DSM-5):
时间门槛:症状持续超过两周。
核心症状:心境低落或快感缺失(至少占其一)。
附加症状:包含认知功能下降、睡眠障碍、自杀意念等至少四项。
关键区别:抑郁情绪是“心理感冒”,抑郁症则是“免疫系统崩溃”——后者需要系统性医学干预。
二、赵露思案例:一个被误读的“情绪问题”如何演变为疾病
1.初期忽视:将病理信号误判为“不够坚强”
2019年赵露思首次出现抑郁情绪时,曾试图通过“强迫乐观”掩盖问题:“以为多接戏、多工作就能忘记痛苦”。这种应对方式短期内看似有效,实则加剧了神经系统的慢性损伤。2021年她开始出现虫爬感、针刺感等异常体感,却仍将其归咎于“身体虚弱”,仅接受零散的心理咨询。
2. 量变到质变:躯体化症状的警示意义
2024年成为病情转折点:频繁干呕导致无法进食,眩晕发作时丧失行动能力,颈椎疼痛需依赖轮椅出行。此时她的病历显示,已确诊“分离转换性障碍”及重度焦虑状态——这是抑郁症引发神经功能失调的典型表现。
躯体化症状的医学解释:
神经递质失衡: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引发消化功能紊乱;
皮质醇过量:长期压力导致激素分泌异常,损伤免疫系统;
疼痛敏感化: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放大痛觉感知;
3. 社会认知误区加剧病情恶化
赵露思曾因“病历单上曲唑酮剂量过低”被质疑炒作,网友认为“重度抑郁症不可能快速康复”。这反映了公众对抑郁症的三个典型误解:
将药物治疗简单等同于“治愈”;
忽视心理治疗与康复期的必要性;
以“短期行为表现”判断疾病严重程度。
三、科学识别:四维度评估法助你划清界限
1.时间维度:两周法则
抑郁情绪通常在事件解决后2周内消退,若低潮期超过此限需警惕抑郁症可能。赵露思从2019年情绪波动到2024年全面爆发,恰是忽视“时间红线”的典型案例。
2.功能维度:社会角色完成度
可参考以下自测问题:
能否完成基本工作/学习任务?
是否回避所有社交活动?
自我照顾能力(如洗漱、进食)是否显著下降?
赵露思在病情高峰期需轮椅代步、仅能摄入流食,已完全丧失社会功能。
3. 症状维度:警惕“隐形杀手”抑郁症的隐蔽性症状更需关注:
晨重夜轻:清晨情绪低谷,午后稍缓解。
解离现象:如记忆断层、现实感丧失。
躯体警报:不明原因疼痛、消化系统紊乱。
4. 生物学指标:医学检测的价值
新兴技术可通过以下手段辅助诊断:
fMRI脑成像:观察前额叶皮层、海马体活跃度 。
皮质醇检测:唾液皮质醇昼夜节律分析。
心率变异性(HRV):评估自主神经系统平衡性。
四、干预策略:分阶段应对方案
1.抑郁情绪:自我调节的三重防线
生理调节:每日30分钟快走提升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
认知重塑:用“情绪温度计”记录每日心境波动,识别触发因素。
社会支持:建立至少3人的“情感急救网络”。
2. 抑郁症:医学干预的黄金组合
赵露思的治疗方案具有参考价值:
急性期(1-3个月):SSRI类药物(如舍曲林)调节神经递质+经颅磁刺激(TMS)改善脑区活跃度。
巩固期(4-9个月):认知行为疗法(CBT)纠正负性思维+正念训练提升情绪觉察力。
维持期(1-2年):逐步减药+人际关系疗法(IPT)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3. 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职场保护:企业应设立心理健康假(如某互联网公司推行的“情绪恢复日”)。
家庭支持:采用LEAP沟通法(倾听、共情、认同、合作)替代“劝慰式伤害”。
公共政策:推广“心理健康急救员”培训,完善社区心理服务体系。
五、预防与启示:从个人到社会的系统性变革
1. 个人层面的预防矩阵
压力管理:采用“四象限法”区分压力源,优先处理高影响-低难度事件。
生物节律保护:固定作息时间,避免蓝光暴露影响褪黑素分泌。
情绪疫苗接种:定期进行“心理体检”,使用PHQ-9量表自测。
2.赵露思案例的公共价值
她的经历打破三大社会迷思:
病耻感破除:公开就诊记录、康复过程,展现治疗的真实性。
疾病复杂性教育:通过躯体化症状普及“身心一体”概念。
康复期支持示范:拄拐复工传递“带病生存”的可能性。
3.未来展望:科技赋能心理健康
AI情绪预警:智能手环通过HRV监测实时预警情绪危机。
虚拟现实暴露疗法:VR场景辅助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
基因检测预防:MAOA基因多态性分析评估抑郁易感性。
六、结语:在灰度地带寻找生命韧性
赵露思在复工宣言中说:“走一步看一步,就是我的新生哲学。”这句话恰揭示了对抗抑郁的核心智慧——接纳情绪的波动性,同时敬畏疾病的破坏力。抑郁情绪与抑郁症之间并非非黑即白的界限,而是一个需要持续观察、科学评估的动态谱系。唯有摒弃“情绪污名化”与“疾病浪漫化”两种极端,建立基于证据的认知体系,才能为千万挣扎在灰色地带的生命点亮希望的灯塔。
(指导老师:石大一附院临床心理科 张桂青教授)
作者:张帆 刘盼盼 石大一附院临床 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