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这些月壤有何特殊?容器做了怎样地巧妙设计?还展出了哪些相关物品?记者带你去现场。
撰文/记者 何从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中国古人认为,在那皎洁月亮上的广寒宫中,嫦娥仙子怀抱玉兔,从高处眺望地球。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已经了解到,月球上只有一片冷清和荒凉。即便如此,大家对月球依旧有着强大的好奇心,排除万难也要步步向它靠近。现在中国人实现了真正的“嫦娥奔月”,甚至带回了月球“土特产”。
2004年,中国做出实施探月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确立了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月球采样返回探测的三步走规划。17年来,中国探月工程成功完成6次发射任务。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安全着陆,带回了1731克月球样品,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嫦娥五号取回的月球样本中,有100克入藏国家博物馆进行公开展览,让民众能够近距离观看月球土壤真实样本,引领广大观众深入了解,以探月工程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创新重大成果。
此次展出包括月球样品001号在内的,探月工程相关科技实物40余件,辅以大量图片资料、动态图片和视频资料,系统回顾中国探月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全面展示中国人民实现“上九天揽月”梦想的伟大奋斗历程。月球样品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后,未来还将赴全国各地巡展,届时全国各地民众,都可以近距离一睹月壤风采。
▽ ▽ ▽
装满100克月壤的“水晶尊”
展厅里,水晶容器中的月球样品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月壤容器材质为人造水晶,整体造型借鉴自国博馆藏的系列青铜“尊”造型,整体外部造型高38.44厘米,象征地球与月亮间的平均间距384400公里;整体外部造型宽22.89厘米,象征嫦娥五号自发射到返回的任务时长22.89天,从多维度展现了中国探月工程的辉煌成果。
100克月壤储存在容器中心部位的空心夹层球体造型之中,通过填满其中,得以呈现形似月球的造型。下部地球造型磨砂透光,其上中国地图造型透光突出,象征华夏大地对月亮的长久情意;容器内的“地球”与“月球”相隔9.9厘米,取意古人所描绘的“天有九霄”,寓意中国探月突破极限、跨越“九重”。
▽ ▽ ▽
嫦娥五号上升器、着陆器和轨道器1:1模型
本次展览展出了嫦娥五号探测器的1:1模型,分为上升器、着陆器和轨道器三部分。其中,上升器和着陆器连为一体。高6.2米,重量达到3.3吨,由2065个零件组装而成;轨道器长13.8米,重量约2吨,由1000个零件组装而成。
与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相比,嫦娥五号探测器的技术跨度大、结构也更为复杂,它是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返回器4器组成。这4器每一个都是单独的个体,此外它们还能组合在一起,比如着陆器和上升器“抱”在一起,就组合成了“着上组合体”,而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成“轨返组合体”,此外4器“串”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嫦娥五号探测器。
▲嫦娥五号探测器结构示意图
▽ ▽ ▽
嫦娥五号返回舱和降落伞原件
展览现场还展示了嫦娥五号的返回舱和降落伞的原件。嫦娥五号返回舱直径约1.3米,高约1.4米,重约0.26吨。是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中,唯一回到地球的部分。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嫦娥五号返回器采用球冠钟形体构型,顶部有两片稳定翼,确保返回器拥有唯一稳定配平点,即便遭遇动力失效或者姿态失稳等故障,也能自动恢复至预设姿态,飞回着陆场。此外,返回器还配置有12台RCS姿控发动机辅助配平,及时准确地调整控制质心,进而实现返回器的精确操控。
嫦娥五号返回舱的降落伞,挂起时高度约4米,材质为锦丝绸。降落伞分减速伞和主伞两级。为避免空气阻力撕破降落伞,在返回器降落过程中,减速伞会先打开,稳定降落姿态,为主伞创造良好的开伞条件。此后,减速伞分离时拉出主伞,使返回器以13米每秒甚至不大于13米每秒的速度安全降落。
降落伞对返回舱的着陆有着极大重要性,如果返回舱没有安装降落伞,与地面的撞击力度是没法承受的。经过特殊处理的降落伞材质不仅轻薄,而且经过了特殊的耐热处理。此外,降落伞并不是密不透风的一整块布,而是顶部中心开有孔洞,伞衣上也留有缝隙以保持稳定。
▽ ▽ ▽
嫦娥五号探测器取样装置
2020年12月2日22时,经过约19小时月面工作,嫦娥五号探测器利用取样装置,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并已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嫦娥五号探测器采样任务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设计了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挖土”模式,共取得1731克月球样品。
▽ ▽ ▽
月球样品密封装置“保温杯”
如何将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土壤和岩石样品,在无人条件下进行“打包”,并保证样品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不能有任何污染?利用的就是这3个像“保温杯”的,月球样品密封装置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主体框架、密封容器组件、盖体组件和开合机构组件组成,镂空的主体框架上分布着用于转移的棘齿和导向条,装置采用了钛合金和铝合金,来保证结构强度和刚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了重量
月球样品密封装置经历了嫦娥五号的全任务流程,最终将采集到的月球样品,送到科研人员手中。在月面工作段,月球样品密封封装子系统,运行先预先设定好的指令,首先解除盖体锁定,将装置容器口完全敞开,方便钻取及表取的月球样品的承接,待所有样品装入容器后,将盖体锁紧的同时进行高真空密封。
▽ ▽ ▽
嫦娥五号任务月面展示国旗
嫦娥五号任务还携带了一面小小的、重量为12g的中国国旗,国旗由武汉纺织大学研制。针对月面高低温交变、真空及辐射等特殊环境要求,以国内高性能芳纶纤维材料为主,采用先进的嵌入式复合纺纱和面料加工技术,发明了国旗表面色彩构建,及耐紫外辐照等多项后整理技术,既能满足材质强度要求,又能满足染色性能要求,还能保证国旗卷起时,在正负150摄氏度温差环境下不会粘连在一起。
▲嫦娥五号在月表升国旗模拟画面
已有那么多月球样本,我们还采集干嘛?
此前,美国通过多次载人登月活动,带回约380千克月壤和月岩样品,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分三次共取得约300克月壤样品。那么,我们还需要“大费周章”采样回来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对于月球研究来说,这些样品的多样性还不够。
“美国的月壤和月岩样品采自6个登月点,苏联的样品采自3个登月点,但月球的面积有38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陆地面积的4倍,仅这几个点的样品是无法代表月球全貌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说,此次嫦娥五号选取的采样点,距离美国“阿波罗”号的采样点和苏联的采样点非常远,有不一样的地质背景。
▲嫦娥五号在月球取样模拟画面
据悉,“阿波罗”号的采样点在月球赤道两侧中低纬度地区,被称为阿波罗带,苏联采样点在月球正面的东侧。而嫦娥五号的着陆点在月球正面的西北部,这里是月球最大的月海—风暴洋,此前人类的探测器从未在此着陆过。
此外,除了与之前的采样点相距遥远之外,嫦娥五号采样点的火山活动更为年轻,可以研究月球内部能量的衰竭,更加全面地了解月球地质演化历史。这也意味着,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很可能取得不一样的结果,有独特的科研价值。
▲月球土壤样本放大图片
与地球土壤富含微生物和有机养分不同,月壤不含任何有机养分,而且非常干燥,所以不能种菜...但是研究月壤样品,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月球目前的状态,进一步揭开月球的各种谜团。同时,月壤样品的研究也可以为后续月球科研站建设提供帮助,甚至对人类登月计划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在郑永春看来,月球样品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科学研究。“能够取回月壤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国家科技能力的最好体现。我们有近2000克样品,可充分用于研究、科普和教育工作。”
借助0.5克月壤开启探月工程
1978年,中美建交,时任美国总统卡特送给中国,一块1克重的月球岩石样品,国家决定将其一分为二,一半向公众展出,一半用于科研。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回忆说,当年把样品取回来后看到,这是一块装在有机玻璃里面的小石头,美国人在上面做了一个放大镜,用放大镜看像大拇指一样大,实际上只有黄豆大小。
▲北京天文馆藏0.5克月球样品
▲欧阳自远在进行科学实验研究
借助这一小块月壤,中国开启了向太阳系星辰大海的挺进。欧阳自远和科研团队通过4个多月研究,发表了14篇论文,把这0.5克样本的方方面面都研究透了。美国人对这些成果赞叹不已:“我们什么都没说,你全知道了。”如今,老一辈科学家的梦想,有一块中国自己采回来的月壤已经实现。未来中国的行星探测计划将向着月球、火星乃至更遥远的深空迈进。
▲本次展览展出的中国首辆火星车模型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