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起,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随着长江禁渔十年的全面推动,长江会重现昔日生机吗?我们还能吃到长江里的鱼吗?
撰文/记者 李鹏 图文编辑/陈永杰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采访专家:
刘焕章(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 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长江源远流长,水面辽阔,它是淡水鱼生儿育女、长大成才的好水乡。”这是1983年央视拍摄的纪录片《话说长江》里赞美长江的解说词。但近几十年,受多种多种原因,尤其是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物完整性指数竟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执法船在长江流域重庆段开展联合巡江行动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挽救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2021年1月1日,长江干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正式开始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11.1万艘渔船、23.1万渔民退捕上岸,开始了“人退鱼进”的历史转折。3月1日起,我国首部有关流域保护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为何要对长江禁捕十年?十年后,长江会重现昔日生机吗?我们还能吃到长江里的鱼吗?
★★★
短期禁渔引发“疯狂”捕捞
我国的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大约生活着4300多种各类水生生物,浩浩江水也哺育着424种鱼类,光特有鱼类就有183种,这里是全球七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河流之一。
然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2017年到2019年的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中,他们发现有130种历史上分布的鱼类未能采集到样本——更严峻的是,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川陕哲罗鲑等珍稀鱼类都没有自然繁殖活动发生。
实际上,这些年来长江流域也一直行走在禁渔的路上。为了恢复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从2003年开始,长江干流和一些重要支流就实行了每年3个月的春季禁渔,后来又延长至4个月。
▲长江的天然捕捞量在逐年递减,由1954年的54万吨,变为了近年来的10万吨,不到全国渔业产量的1%(图片来源/新京报)
长江十年禁渔首倡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每当休渔结束,无节制的“疯狂”捕捞立刻出现。“迷魂阵”“绝户网”捞起了刚刚生长几个月的幼鱼,这种涸泽而渔的方式让长江渔业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恢复。
这让曹文宣等一些研究人员觉得必须让长江流域实施更长时间的禁渔期,这样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于是从2006年开始,曹文宣首先提出要实行长江“10年禁渔”,他通过各种渠道建言献策,希望国家尽快采取行动。
★★★
为何长江需要禁渔十年?
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出台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了长江10年禁渔制度。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焕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实行“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中国人将来才会有更多的鱼吃。
在长江流域开始实施禁渔10年的禁令以后,很多人好奇的是,为何是10年这么长的时间。这些年来一直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等人一起推动长江禁渔的刘焕章解释说,长江里最常见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等鱼类通常需要生长3-4年才能繁殖,连续禁渔10年,它们将有2至3个世代的繁衍,种群数量才能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恢复。
刘焕章表示,将来野生鱼类种群恢复以后,将有利于长江整体生态环境的修复,也可以为养殖鱼类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
★★★
濒危物种或许迎来生机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告诉记者,在整个长江流域,不管是干流还是众多支流,同时生活着众多的濒危珍惜物种。2000年以后,白鱀豚、白鲟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相继功能性灭绝。曾经为数众多的江豚,数量也在急遽下降。根据2018年长江淡水豚科考结果,长江中仅存的哺乳动物江豚,其种群数量仅为1012头,然而2006年的调查数据还是1800头。
刘焕章告诉记者,长江流域的很多珍惜物种出现濒危甚至是灭绝是多方面的原因,有水质污染、人类活动干扰等方面的因素,也有人类过度捕捞导致很多物种食物来源短缺等重要原因。如果渔业资源得到逐步恢复,部分珍惜和濒危水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记者了解到,最近几年尤其是2020年,长江宜昌段的部分水域频繁重现了江豚现身的身影,它们时而跃出水面,时而逐浪而行。王丁等一些专家分析认为,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这部分区域由于持续多年的禁渔,鱼类有所增加,从而吸引了一些江豚到这一区域生活。
不过刘焕章表示,像白鳍豚、中华鲟等已经濒危乃至功能性灭绝的珍稀动物,并不仅仅只是食物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因此就是采取禁渔的举措,其种群的恢复依旧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有一些物种需要进行人工干预,进行人工养殖,然后再进行种群的恢复。
这些年王丁等研究人员也一直在长江上追踪白鳍豚、白鲟等珍稀动物的身影,由于近些年来多次的实地考察都没有发现其身影,白鳍豚、白鲟已经被宣告功能性灭绝。
▲白鳍豚何时才能再长江出现?(图片来自网络)
有人希望在长江的禁渔休养生息中,能够再次看到它们的身影。长江里的渔业资源够丰富以后,如果白鱀豚、白鲟还存在,因为它们要吃食物,它们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大。
“如果再不出现,那就的确是灭亡了。” 刘焕章说。但他希望以后还是能够听到好的消息。
★★★
禁渔令如何落到实处?
千百年来,长江流域的很多地方都生活着不少渔民,渔业也是他们的生计。十年禁渔令的实施,则让众多渔民失去了生计。2021年2月10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长江10年禁捕,共计退捕上岸渔船11.1万艘、涉及渔民23.1万人。
记者了解到,由于国家这些年一直坚持在长江流域开展禁渔工作的有关试点,广大居民已经对禁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国家也对一些利益受到损失的渔民实施补贴政策,因此10年禁渔令也受到了整个流域绝大多数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但是,当前一些措施还是权宜之计。刘焕章认为,要让禁令真正落到实处,期间不出现渔业反弹,国家和地方政府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长效机制,譬如帮助现在困难的渔民转产转业,另谋出路,以保障他们的生产生活。
▲在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渔船拆解现场,渔政工作人员将一艘被拆解的渔船运走(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也需要严格执法。长江全面禁渔一段时间以后,里面的鱼类资源就会增多,捕捞会变得更加容易。此外加上私下里来自长江里的鱼的价格会不断高企,就会有人挺而走去捕鱼和电鱼,因此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并确保监管措施长期得到有效的执行。
也有人担心,长江长时间的禁渔令会影响到我国的鱼类供应。刘焕章表示,针对长江流域实施长达10年的禁渔令,不会对当前我国淡水渔业资源的整体供应产生较大的影响。现在长江每年的天然鱼类捕捞量已经不足10万吨,而我国每年淡水鱼品的产量是3000多万吨。这表明长江的十年禁渔不会对老百姓的餐桌产生大的影响。与之相反的是,长江现在每年极低的天然鱼类捕捞量表明,长江的确是需要一段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了。此外,这也有利于恢复长江的整体生态环境,实现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十年后长江会恢复生机吗?
作为和鱼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科学家,曹文宣见证了长江几十年来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曹文宣在江西湖口调研,经常能看到上百斤的青鱼,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机会能够看到了。
“如果说长江‘病’了的话,那么十年禁渔只能说是对母亲河的一次‘抢救’。”曹文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十年禁渔只是我们在长江大保护上迈出的一小步,“这不是一劳永逸的,拯救长江水生生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曹文宣估计,十年休养生息后,长江“四大家鱼”的产卵量能回升到200亿到300亿尾左右,最多达到上世纪60年代30%的水平,而许多濒危物种的恢复则更为困难。
刘焕章表示,长江的鱼类休养生息10年后,一些渔业资源得到比较理想的恢复,就可以恢复捕捞。但是他表示,在接下来的10年中,他们要持续跟踪进行研究,对禁渔的效果及时进行评估,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当然,未来长江恢复捕捞以后,也应该引导渔民建立科学的捕捞方式,简单而言就是 “捕大的、留小的”,同时对捕捞的具体方式、地点、数量等都要有严格的规定。
只有坚持科学的管理,并解决长江流域的水质污染等问题,才能够让长江恢复生机和活力,老百姓也会有更多的鱼吃了。
“禁渔不是不让老百姓吃鱼,而是为了将来老百姓能够有更多的鱼吃。” 刘焕章表示。
随着近几年长江禁渔工作的有序推进,长江生态恢复的好消息不断。长江江豚在鄱阳湖、宜昌、镇江、南京等江段嬉戏的画面频频登上热搜。
▲在宜昌市西陵区镇江阁外沿长江水域,江豚逐浪嬉戏(图片来自网络)
2020年11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考人员在长江宜昌江段科考发现鳤鱼一尾。这距离上一次长江科考在洪湖江段发现一尾鳤鱼,已经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
十年禁渔有期,生态保护无止。十年禁渔为众多长江水生生物提供了恢复种群的机会,但只是停止捕捞还不足以让它们摆脱生存危机。禁渔只是恢复生态中的一环,全民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减少堤坝建筑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依然是当下的重点内容。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