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肥胖症诊断与治疗

达医晓护
通过医学科普让老百姓真正做到“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
收藏

人生中哪些时段容易发胖

防治肥胖是贯穿一生的事情,在特定的时间段做好防治工作往往可以对战胜肥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生当中共有4个时间段需要大家密切注意体重变化。

(1)胎儿到5岁。这个时期是人生中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如果此时孕妇或幼儿营养过剩,就会为以后的肥胖留下隐患。特别是胎儿第30周开始到出生1年内是脂肪细胞最活跃的增殖期,因增多的脂肪细胞数将保留终身而不会减少。在以后的岁月里,一旦体内热量积存过多,这些脂肪细胞就会很快增大导致肥胖。研究表明:5岁的儿童如果肥胖,得心脏病的风险系数就会增加。所以“婴儿越胖越好”是不科学的,不胖不瘦才健康。

(2)青春期。女孩12~19岁,男孩13~20岁就会进入青春期,身体会发生惊人的变化,内脏器官基本成熟,这一时期正常发育情况下,平均每年可以增重约5kg,但这个时期也最容易发生肥胖。据报道:10~13岁儿童体重超重者到31岁,88%的女性和86%的男性会继续超重。青春期肥胖者,成年后超过50%会因肥胖导致的各种疾病死亡。

(3)50~65岁中老年。在这个时期,体力活动较少,如果仍继续保持青年期旺盛的食欲,势必导致多余热量转化为脂肪沉积体内。一些特定职业者如运动员、飞行员、体力劳动者一旦到中老年离开工作岗位后,运动量减少而食量不减,则很快就会肥胖。

(4)健康恢复期。病后恢复期或输血后休息期,或原来运动量较大而后来突然运动量减少的人,都很容易出现肥胖。

腹型肥胖有种族差异吗

我们在评判身体是否肥胖时,都会用一个指数来衡量,即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2(m2)。但是现在,BMI指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世界卫生组织目前正在对一项新的研究报告进行评估。这份报告认为,对亚洲人来说,体型可能要比肥胖本身更能揭示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专家组指出,对于亚洲人来说,国际通用的BMI指数应该重新界定。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召集了工作组,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专家们认为,尽管亚洲人的BMI指数相对较低,但身体脂肪含量比欧美人高,且大多囤积于腰部,因此,亚洲人腹型肥胖(俗称“将军肚”)的比例比欧美人高,与其他种族相比,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因肥胖而死亡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

这听起来很令人吃惊,因为通常的看法是,亚洲人比欧美人瘦弱得多,因此亚洲人似乎应属于较为安全的人群。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实际上,“将军肚”正是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肥胖最显著的特点和潜在危险。

如何看待肥胖的遗传因素

人们都有这方面的经验,即同样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有的人会瘦,有的人会胖,这就是遗传因素在起作用,即基因的改变和不同,因此,如果要想从根本上杜绝肥胖,就要从遗传入手,这也是肥胖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和研究重心。作为一种多基因的遗传形式,肥胖表现出十分复杂的遗传现象。体重指数(BMI)、皮褶厚度、局部脂肪分布、热量摄入代谢率和热量消耗、休息时的代谢率、体力劳动等均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有人根据基因的不同影响把肥胖分成4种不同的类型,Ⅰ型:全身脂肪均匀性增加;Ⅱ型:四肢及腹部脂肪的过多堆积;Ⅲ型:腹腔内脂肪过多;Ⅳ型:臀部及大腿处脂肪堆积。这些遗传因素的影响来自多基

因作用的结果,但也与主基因的作用有关。已发现了10多个与肥胖症相关的基因,如瘦素基因、瘦素受体基因、神经肽Y基因、β3受体基因、解偶联蛋白基因、抵抗素基因和促食欲素基因等。目前正在对这些基因的功能及其致病机制加以深入研究,以便早日寻找到根治肥胖症的有效方法。

令人欣喜的是,即使与基因有关,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肥胖的发生,美国糖尿病预防大型的临床研究发现,在肥胖人群中改变生活方式比药物预防的效果要好,而且越有肥胖遗传基因的人群预防效果越好。

情绪性进食是指什么

科学家们推测说那些不会调解自身压力的人,更有可能暴饮暴食以求发泄,也更有可能发胖。撇开暴饮暴食的原因不说,只要你每次都能及时地认识到自己正在吃东西发泄,并且找到一个好方法阻止自己继续进食,你就可以和食物建立一个友好的不发胖关系。

很多关于情绪性进食的研究都把重点放在了如何调节压力。发表在美国饮食减肥协会月刊上的一个研究发现,有情绪性进食习惯的人,发胖的概率比非情绪性进食的人高出13倍。

因此研究者认为是不懂调节压力让他们胖了。

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情绪性进食的人都面临了比别人更大的痛苦,他们只是习惯性地把困难放大。不少科学家认为,压力有时候不是来自外在环境,而是来自个人性格。同一件事,完美主义者可能会比一般的人感到有压力,他们对自己如何获得别的认可,如何把事情做好的要求近乎苛刻。

还有科学家认为,情绪性进食的主要原因不是压力,而是因为刻意节食减肥造成的饥饿感、不满足感。长期过度节食的人,一直都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当某一天,这种压抑状态爆发时,人们往往就会暴饮暴食以获得短期的解脱,完全顾不上体重问题了。

避免或者结束情绪性进食,需要有良好的心态,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以满足自身的基本能量和营养需求。而调整好心态,不同的人适应不同的方法,比如说买一些励志的书籍来学习,或者调节心理压力的相关书籍来看一看,或者找一个专业的心理医生辅导。

当然,减肥和维持体重的成败不仅仅与心理调节有关系,还与生活习惯有关系。为了减肥,你需要经常运动,有规律饮食,包括健康地吃早餐。

为什么亚洲人爱长“将军肚”

基因和饮食习惯使亚洲人容易长“将军肚”。我们的祖先和欧美人的祖先是不相同的,欧美人的祖先是猎人出身,他们主要的饮食是以肉类为主,即蛋白和脂肪含量高,因此他们天生的消功能和代谢功能比亚洲人要强,而亚洲人主要以农牧为主,农民出身较多,我们的饮食以碳水化合物居多,所以易于吸收并很容易转化为脂肪并加以储存。另一个特点是,欧美人比较注意热量的摄入量,而中国人更注重食物的色香味,这使得我们经常会在面对美味菜肴之时禁不住食物的诱惑而不经意间摄入过多的热量。此外,欧美人倾向于通过运动来燃烧多余的脂肪。对比纽约和北京,在室内室外锻炼的纽约人在人数和比例上都要比北京人多。中国人对锻炼身体依然重视不够,不仅成年人长“将军肚”,如今,在青少年中也可以越来越多地看到这种体型。

体重的增加是因为每日摄入的热量高于人体的消耗量。我们应注意饮食健康和加强体育锻炼,每天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坚持每天有固定的时间做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逐渐改变一些日常的不良生活习惯,达到使身体健康的目的。

家长应如何做才能防止儿童肥胖的发生

造成儿童肥胖的原因,除了遗传等因素外,还包括运动因素、心理因素和饮食因素等。其中,饮食因素是儿童肥胖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过多的营养摄入,使得摄入速度远远大于自身能力范围之内的消耗速度,于是大量多余的营养成分被转化为脂肪,积存在体内,并不断增加,使体重远远大于正常水平。

节食的方法并不适合儿童减肥,这样会造成儿童的营养摄入不足,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甚至阻碍发育。为孩子进行饮食调理是解决儿童肥胖问题的最主要途径。低热量、低脂肪、低糖、高蛋白质的饮食,能控制营养的摄入,并保证孩子的生长需要。

(1)让孩子养成细嚼慢咽的吃饭习惯,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2)制作食物时不要使用刺激性的调味品,煎、炒、炸等烹饪手法要尽量少用,应该以蒸、煮或凉拌为主。

(3)减少糕点、饼干等甜食的摄入,也要少吃面包或马铃薯等淀粉类食物,肥肉等脂肪性食物更要严格控制。

(4)适量增加豆制品、瘦肉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饮食。

(5)不要长期吃大量的有减肥功能的食物。有减肥功能的食物有很多,黄瓜就是其中的一种。有些父母认为长期吃黄瓜对于减肥更有效,让孩子每天都吃大量的黄瓜,这是错误的。长期大量食用有减肥功能的食物,会使体内的营养损失增加,造成营养失衡,甚至导致孩子食欲下降、影响智力发育,这个结果得不偿失。

(6)不要让孩子只吃素。孩子体重超标,有些家长就极端地改变了孩子的饮食结构,让孩子吃素。事实上,素食主要以非肉类为主,富含丰富的营养元素和抗癌物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蔬菜和水果还有助于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确实有着很好的减肥的效果。但是,蛋白质、铁、钙等物质却主要存在于被素食者舍弃的鱼、肉类中,这些物质的摄入缺乏,会造成孩子身体的营养失调,造成营养不良。

(7)培养定时定量进食的好习惯,父母在吃饭时也要注意不要狼吞虎咽,以免被孩子当成榜样进行学习。

(8)当孩子成功时或者犯错时,任何奖惩措施都不要和食物挂钩。肥胖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很多,由于肥胖造成了心肺负担加大,极易出现心跳加快和呼吸困难的症状,会使孩子厌恶运动,身体消耗能力更加降低,体重继续增加,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儿童期的肥胖症同样容易出现和成人肥胖一样的并发症,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除了身体上的影响外,在心理上的影响同不可忽视,肥胖的儿童由于动作笨拙,容易受到他人的嘲笑,易产生自卑和逃避的心理,形成孤僻的性格。

摘自《健康中国·家有名医——肥胖症诊断与治疗》

肥胖症.jpg

自“健康中国”概念提出以来,全民掀起了关注健康的风潮;“后疫情”时期,“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立足“健康中国”这一理念,邀请抗疫一线的医学专家王韬教授、中国工程院李校堃院士,联合上海三甲医院各科临床一线医生,编撰推出了“健康中国·家有名医”丛书。

丛书第一辑共21册,遴选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一病一书,向广大读者详细介绍了各类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及危害,与其他疾病的关系,预防治疗、饮食调养、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宛如为读者打造一位专属“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