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在新文明时代,该如何做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绿发会
长期致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
收藏

今年10月11-24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5)将在昆明正式开幕。为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激发全社会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情与行动,6月5日,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云南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音网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题讲座。绿会研究室主任杨晓红受邀,为在场师生作《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文明》讲座。

据了解,该讲座是云南大学今年COP15前夕、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所做的系列活动之一。“举办该讲座,是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深入了解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然性、以及通过直接了解我国在实践生态文明进程中一线工作者的经验分享,加深了解当前的时代及历史使命”,相关主办方介绍。

而中国绿发会成立于1985年,其最初的名字为中国麋鹿基金会,是隶属于国家民政部和中国科协的国家级基金会,同时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领域开展相关研究。1992年,在我国加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之后,为顺应时代发展,中国麋鹿基金会在成功完成麋鹿这一物种的重引进后,更名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后再次更名为现名。中国绿发会的宗旨即体现在它的名称上。

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文明》讲座中,杨老师共从4个纬度与在座师生进行了分享,即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如何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绿发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做的实践案例分享等四个部分。“大多数人在谈生物多样性保护时,很容易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对等或联系起来,实际上作为一家专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构,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是从基因(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来理解、来进行保护的”,杨老师称,基因这一层级,虽然大多数人接触甚少,但它事实上却是生物多样性最基础的一个层级,是所有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基础。而今年的COP15最终落地云南,与云南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之丰富密不可分。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云南拥有除海洋、沙漠之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是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核心和交汇区域。在2016年由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与中科院昆明分院联合发布的《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中,共收录云南25434个物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153种,约占全国的41.6%;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42种,约占全国的57.1%。云南的脊椎动物1638种,占到全国该类物种的53%;昆虫

13000种,占全国该类物种的52%;兽类250种,占全国该类物种的53%;鸟类766种,占全国该类物种的65%。“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是其相当硬核的两大特色”,杨老师在讲座中强调,希望所有人能够充分珍惜这一区域性本底资源状况。

其后,从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危机、气候变化危机、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危机、以及生物安全危机的角度,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在如何开展或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部分,杨老师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解剖人们在从工业文明时代跨入生态文明时代时,往往容易重蹈的思维和行为惯性。“看似在做生态修复,或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却是在反其道而行之”,杨老师通过对西双版纳亚洲象集体北迁、环渤海东方白鹳缺食、德钦县干热河谷对云南翡翠龙蜥栖息地的破坏等案例,让在座师生从实践层面,更具象更直观地理解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背后的深层次科学逻辑。讲座受到了在座及在线师生的大力欢迎。

整理/gone 审/su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