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走路能预防老年痴呆和中风是真的吗?走多少步,多大力度为好?

时空通讯
探索奇妙的世界,愿与您一起同行。
收藏

走路似乎是老年人适度锻炼的一个最佳选择,但到底走多少路,走多快为好,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更有理了。在许多说法中,比较多的是每天快步走10000步最好;但有的人每天走两三万步,也说舒适;还有的说最好不要超过6000步。

那么到底走多少步,怎么走更好呢?

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因此不会凭着自己一点狭隘的经验就拍脑袋,为了更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现将有关国家对老人走路的一些专业研究成果与各位分享。到底怎么选择,还是大家凭自己的认知去决定。

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成果

日本东北大学以远又靖丈教授为首的一个研究小组,于2018年12月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认为每天步行时间越长的人,罹患老年痴呆症的概率越小。研究小组在宫城县大崎市招募了13990名65岁以上的老人,从2007年开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跟踪记录,历时达六年之久。

试验分为三个组,即每天行走30分钟组,每天行走30~60分钟以下组,每天行走60分钟以上组。研究结果显示,步行时间越长,罹患老年痴呆的概率越小。罹患老年痴呆比例为:30~60分钟组比30分钟以下组降低了19%;60分钟以上组比60分钟以下组降低了9%,比30分钟以下组降低了28%。

这项研究与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国民健康营养调查”数据结合起来分析,测算出了步行时长与罹患老年痴呆的概率,如果将三个组的前两个组步行时间分别向上提升一个档次,日本人患老年痴呆的比例将下降14个百分点;如果日本65岁以上老人每天都能够步行1小时以上的话,罹患老年痴呆的比例将下降18%。

为此,远又靖丈教授呼吁老人多走路,将对防止老年痴呆有着积极意义。

老年痴呆患者记忆力逐渐丧失,甚至生活无法自理,给自己和家人都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它不但困扰着许多家庭,也增加了很多社会负担。如果通过走路能够减少这种困扰,何乐而不为?

美国的2个研究案例

1、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一项最新研究,在2021年美国心脏协会会议上发布,结论是:老年人只要每天走1000步,就能够降低28%的死亡风险。这个结果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有些夸大其词,但美国心脏协会肯定了这个说法。

这项研究进行了9年之久,从2011年到2019年整个研究期间,有16732位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女性志愿者参加,她们佩戴腰部计数器,测量每周4~7天的步行步数以及行走方式。研究结果显示,短期内行走更多步数的寿命会更长,每多走1000步能够降低28%的死亡率,一次连续走2000步就能够降低32%的死亡率。

但这个“红利”在4500步左右趋于稳定,也就是说,再多走的效果并不显著。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参与者都是老年女性,而且大部分是白人。因此这项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年轻人、其他种族人或者男人,还无法确定。

2、《美国医学学会-内科学》曾经发表一篇有关步行的研究论文,通过对18000名平均年龄为72岁的老年妇女跟踪研究,得出每天走路与死亡率的关系。

分析的结果是:每天行走每增加1000步,死亡率会下降15%,而且走越多,死亡风险越低,但当到达每天7500步时,死亡风险不再下降。

由此,研究认为,每天行走的步数在7500步为最佳。我没有找到这项研究的具体数据,因此无法给出在一个什么基础上增加步数。如果从零步开始,每1000步降低死亡率15%的话,7500步将降低死亡率112.5%,这似乎有些荒唐。

英国的研究数据

英国的这项研究是布里斯托大学做出的,研究者们选取了年龄在60~64岁的志愿者1600多名,让他们分为两组,都穿戴心律和运动传感器。一组进行低强度活动,如整理花园和慢走;一组进行中高强度活动,如跳舞或割草坪、快走。

记录下的数据表明,每进行中高强度活动10分钟,男性瘦蛋白就会降低3.7%,而女性则更明显,降低6.6%;低强度活动男女的t-PA水平降低幅度都在0.8%左右。如果不活动,则男性白细胞介素水平会升高0.6%,女性升高1.4%。

这几项指标都与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关,它们分别可以提示炎症、血管功能、胆固醇水平等,其中,C-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标志物,由肝脏生成,身体发生炎症会生成白细胞介素,这时,C-反应蛋白水平就会升高;而血管功能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密切相关,这是一种能溶解血栓的蛋白质;瘦蛋白和脂联素可用于了解胆固醇,瘦蛋白是一种防止过饿或过饱的激素,脂联素能调节血糖水平和脂肪酸分解。

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改善血管功能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老人如果久坐不动,不活动会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成不利影响,60岁以上的老人哪怕每天快步10分钟,都能够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除了上述几例走路的研究,法国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了走路与老年痴呆的关系,研究发现,走路变得迟缓的老人,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大大增加。这项研究发表在法国《神经学》学术期刊上。

国人的养生文化

我很想找到中国在这方面的权威研究数据,但搜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一份真正有价值的资料。中国是一个老年人大国,对走路这种老年人锻炼的最适宜最多的方式缺乏数据,实在令人失望。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这方面的文章,恰恰相反,所谓“养生”话题充斥着网络,但大多数都是拍脑袋的夸夸其谈,几乎没有任何科学数据支撑。

就像许多奉若至宝的传统文化,几乎都是凭着所谓的“辩证”的哲学思想代替科学研究,认为只要脑袋想通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这样就出现了许多奇葩锻炼和养生,一些老人大练劈叉吊单杠柔道什么的,有的又干脆打坐不动,靠冥想打通任督二脉。还有的鼓吹什么倒着走、学动物跳跃爬行等等,什么将太极融入茶道,将武功化入书法,不看医生的自然养生等等,这些虽然听起来高大上,姿势优美且神秘莫测,但真的与健康长寿有关吗?

近年有几位所谓著名“养生大师”溘然而逝,给人们留下了一些思考。这里选两位影响较大的说说。

一位叫梅墨生,大号“觉公”,斋号“如一堂”。1960年出生于河北,享有书画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教授、研究员等众多桂冠,还有“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副秘书长、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中国武术七段等身份。

这位梅先生一生富有传奇色彩,11岁开始学习长拳,12岁修炼内家拳,后成为著名太极拳家李经梧的入室弟子,受业于多位国学、丹学、道学大师,一生注重养生,发表过许多养生理论文章,教育大家要注意养生。其宣扬的养生理念是:养生就是顺自然之道,行性命双修之功,持阴阳平衡之道。

可就这样一位似乎将养生融会贯通注入骨髓的“大师”,在2019年倏然而逝,终年才59岁。

还有一位叫林海峰的“养生大师”,被誉为“中国内地养生学者”,是所谓“整体自然医学疗法创始人”、“自然疗法大师”。他靠卖保健品起家,创立了阳光森林健康及机构,自任董事长,一直鼓吹断食排毒养生疗法。

他宣称,一生最讨厌医院,最不信任医生,“除了传染病急性病,其他的病去医院没有什么意义”,“大部分病人只要去医院,就很少能够回来”;其鼓吹的养生理念是:大米有毒,要想健康,断食排毒。

此大师的结局是51岁倏然而逝,具体原因是吃了一袋过期变质的大枣,“全身僵硬”而亡。他看不起大米,因为大米“有毒”,却被“自然”的大枣之毒害得一命呜呼。据悉,他吃了大枣后,感觉自己全身僵硬,没有去医院,而是通过呕吐方式将食物吐出,身体也一度恢复正常,过了几天,他和一些朋友去丽江游玩,晚饭后突发意外倒地,被送到医院就已经没了生命迹象。

由此大家怀疑还是“食物中毒”,他固执坚持“自然排毒”不去医院,结果毒没有排出来,耽误了治疗。但不管是不是那袋大枣引发的悲剧,至少他自己是被自己的“自然疗法”所害,如果早点去医院或许就没有这个悲剧发生,这一点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当然,这只是一些个案,但这些个案的主人翁由于其“养生大师”的身份,就尤为引发了人们对所谓“养生文化”的质疑。我认为,当然不能因为这些个案就完全否认某些养生的“好处”,但至少可以说明,这些所谓“养生”没有科学数据支撑,是不确定的。是不是有反作用呢?也没有数据证实。至少这些“大师”们用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验证了自己理论的失败。

结论:走路对健康有益,但长寿是一个综合因素。

中国人均寿命排名在2018年前五名为:上海80.26、北京80.18岁、天津78.89岁、浙江77.73岁、江苏76.63岁;2021年有关媒体报道,中国人均寿命预期的前三名为:上海82.51岁、北京81.35岁、天津81.19岁。

世卫组织公布的2019年世界各国平均寿命排名前五的为:日本 83.7 岁、瑞士83.4岁、新加坡83.1岁、澳大利亚82.8岁、西班牙82.8岁;中国排名在第53位,平均寿命为71.6岁。据我国国家统计局透露,2021年,公国人口平均寿命预期达到76.34岁,其中年薪为73.64岁,女性为79.43岁。看来男人要努力啊。

从这些大数据排名,我们大致能看出长寿与自然环境并没有必然关系,也不完全与走不走路必然相关,我们想想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日本是一个人口拥挤的国家,只有37.8万平方公里,还没有我国一个大点的省面积大,却养育了1.26亿人口,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348.3人,是世界人口密度的7倍多,是中国人口密度的2.4倍。可见人均所占资源并不多,却成为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

而中国上海,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北京常被称为雾(霾)都或堵城,天津也是一个工业港口城市,却分别占据了中国平均寿命一二三名。而那些所谓山清水秀人口稀少之地,人均寿命却摆在很后面。以2019年人均寿命为例,西藏为倒数第一,为68.17岁;云南倒数第二,为69.54岁;青海倒数第三,为69.96岁;而排在倒数第四到第十的是贵州、甘肃、新疆、宁夏、江西、内蒙古、河南。

由此可见自然风光或者田园生活,并不是长寿的必备选项,而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服务设施好、医疗条件好、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才是长寿的综合因素。

说了这么多,老年人走路到底好不好,走多少怎么走合适呢?

个人建议:

由于搜集资料较困难,引用的资料并不一定完整,且非原件,数据也并不精确。但通过上述资料,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老人常走走对身体肯定有好处,尤其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效果显著。我个人建议60岁以上老人,最好天天都走走,每天走路步数在5000步以上8000步以下为宜,最好不要超过10000步。

现在手机有很多软件可以记录步数,走路时只要带个手机,就能够看到自己每天行走的步数,无须去默记。一些老人如果自己弄不了这个软件,请家里年轻后辈帮帮忙也要弄好,对监测自己每天行走有好处。

走路的速度以身体能够接受的限度为宜,如果身体允许,以每秒走两步左右为宜,步伐可大些,但无须特意加大,根据平常自己大步走的正常步伐就行了。这种速度走40分钟到1个小时,就会出一点微汗,就能起到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走路的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上,1个半小时以下为宜。

不管怎么走,都要根据自己身体状况,以走完后身体感到舒坦为准,切忌不要强求过量。当然既然是走路锻炼,也不要太慢悠悠随步。强求过量和太慢都无法达到锻炼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当然,除了走路,还有很多锻炼方式同样可以起到健身防病效果,如骑自行车、跳舞等等。不过走路是最简单最方便的锻炼方式。有条件的人也可自备跑步机,这样就可以在天气不好时也能得到锻炼了。

至于年轻人的锻炼方式,就可以多种多样了,但每天走路仍是一个很不错的选项,强度当然也可以加大些,这里就不多赘述了。我的这些建议,不知是不是对你有帮助,欢迎讨论指教。如喜欢我的文章,请支持点赞和关注,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