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万物复苏、百花竞放,春意愈发浓郁。每年3、4月份,北方的杨柳、榆树、柏树等树木在还没长出绿叶前就先长出花絮,花絮包含大量的花粉颗粒,随风播散。每到这个季节,空气中花粉浓度极高,飘入眼、鼻和口腔后,造成部分居民出现不停打喷嚏、流眼泪症状,甚至引发哮喘。过敏症状可持续1~2个月之久。那么花粉过敏该如何科学防范与治疗呢?
什么是花粉过敏?
花粉过敏就是指吸入大量花粉后引起的免疫反应(超敏反应)。花粉中含有的油质和多糖物质被人吸入后,会被鼻腔的分泌物消化,随后释放出十多种抗体。当这种抗体和再次入侵的花粉相遇,并大量积蓄,就会引起超敏反应。
北京地区花粉浓度在全年有两次高峰期,一次在春季的3-5月,以榆科、柏科、杨柳科、松科植物为主;另一次在秋季的8-9月,以菊科、菊科蒿属、藜科、桑科、禾本科植物为主。春季的花粉过敏症状相对较轻,出现哮喘的概率更低。
花粉过敏有什么症状?
1.鼻子: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呼吸不畅等。
2.呼吸道:阵发性咳嗽、胸闷、气短、喘息、有白色粘液、突发性哮喘发作。
3.眼睛:眼睛发痒、眼睑肿胀,常伴水样或脓液分泌物。
4.皮肤:红肿、瘙痒,严重时出现疹子,甚至形成渗液。
花粉过敏有哪些特点?
1.季节性:与大气中花粉浓度高峰一致,季节过后不用药自愈。
2.速发性:来得快,去得快,会急性发作,离开居住地马上好转。
3.反复性:每年都发生,可谓“不治之症”。
4.有效性:用药效果好,立竿见影。
5.家族性:常有家族过敏史。
如何应对花粉过敏?常用的抗过敏药都有哪些?
避免直接接触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但当无法避免暴露时,则需要抗过敏药的帮助。对于有持久且显著鼻部症状的患者,最有效的单药治疗是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其他治疗包括口服抗组胺药、抗组胺鼻喷雾剂、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盐类)、白三烯调节剂和异丙托溴铵等。
1.如需户外活动,尽可能选择花粉浓度最低的时候,如清晨、夜晚或雨后,且切勿就留。外出时戴好帽子、口罩、护目镜,穿长袖的衣服,远离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尽量避免与花粉、柳絮的直接接触。花粉浓度高的时候,也尽量关闭室内门窗并使用空气净化器以减少室外花粉的进入。外出回家后注意洗脸,必要时稀盐水清洗鼻子、眼睛[1],更换沾到花粉的衣物。可在花粉浓度提高前开始预防性药物治疗,即在花粉期到来的前两周选择使用抗过敏药物。外出时最好带上脱敏药物,若遇皮肤发痒、全身发热、咳嗽、气急时,应迅速离开诱发环境并及时服药。一旦出现哮喘症状,赶紧服药并及时到医院就诊。有过敏症状的居民可预约医院的过敏科或变态反应科,采血检查并确定过敏原,做到有的放矢。
2.糖皮质激素鼻喷雾目前是变应性鼻炎最有效的单药维持治疗,使用推荐剂量时引起的副作用很少[2,3]。此类药物对鼻充血特别有效,而口服抗组胺药通常对鼻充血无效。大多数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在给药后几小时内起效,然而症状长期未得到治疗的患者可能需要数日或数周才能达到最大疗效。使用上推荐适龄的最大剂量开始治疗。在症状充分控制后,可以每周降低剂量,直至最低有效剂量。
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可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制剂。首选第二代制剂,因为其疗效与第一代相当,但造成全身性影响的风险也更低。有几种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可在无处方的情况下购买到,但大多数采用特殊装置,故使用前需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医生及药师。
|| ||
3.抗组胺药可减轻瘙痒、打喷嚏和鼻溢,但对鼻充血的疗效不如糖皮质激素喷雾剂。H1抗组胺药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制剂。第一代抗组胺药包括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羟嗪、溴苯那敏等;第二代药物包括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奥洛他定、非索非那定等。抗组胺药大多为口服制剂,鼻喷雾剂,不同药物之间疗效相近[4],但第二代抗组胺药镇静作用轻微,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更小,因此优于第一代药物。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大多在口服1小时内起效,一日使用1-2次。
4.病情较重时会使用特殊治疗方式,包括色甘酸钠鼻喷雾、异丙托溴铵鼻喷雾以及一些需要慎用的疗法(孟鲁司特、减充血鼻喷雾剂和全身用糖皮质激素)。此类药局基本没有非处方制剂,需要经专科医生综合评估后开具使用。
如何提前获取花粉浓度?
截止2021年4月5日,由中国天气网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联合发布的花粉过敏指数,可提供全国20个城市的每日花粉指数。除花粉过敏多发的北方城市,新纳入的还有海口、武汉等南方城市。虽被称为预报,但花粉监测还无法如PM2.5监测般实时进行。公众每日看到的花粉浓度数值,其实是前一天的数据。国内花粉预报目前采取人工读数。国内空气中杂质多,若伴有雾霾等情况则更复杂,花粉监测仪器无法精准辨识杂质物和花粉颗粒。但过敏体质患者,当看到花粉浓度高了,出门前应强化个人防护,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
参考文献:
1. Wang YH, Yang CP, Ku MS, et al. Efficacy of nasal irrig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inusitis in children. 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 2009 Dec;73(12):1696-701.
2. Dykewicz MS, Wallace DV, Baroody F, et al. Treatment of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 An evidence-based focused 2017 guideline update.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17 Dec;119(6):489-511.e41.
3. Dykewicz MS, Wallace DV, Baroody F, B, et al. Treatment of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 An evidence-based focused 2017 guideline update.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17 Dec;119(6):489-511.e41.
4. Dykewicz MS, Wallace DV, Amrol DJ, et al. Rhinitis 2020: A practice parameter update.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20; 146: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