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面具就是用以给“脸上贴金”的?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作者:许丹阳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考古学是一门听起来很“旧”、实际上很“新”的学科。中国考古学从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掘仰韶村遗址算起,至今刚好是100年。而在中国已经发现的成千上万的遗址中,时隔35年的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绝对算得上是2021年最耀眼的科学发现之一。接下来,就让我们打开考古工作者的考古笔记,一起看看这项正在进行中的发掘工作里有哪些奥秘。

用新发现“解码”过去

在三星堆新公布的众多文物中,3号坑发现的顶尊跪坐人像体量巨大,通高115厘米,下部为一尊跪坐的铜人,双手合握于身前,头部顶一块方板,方板连接青铜大口尊,尊的肩部有4条精美的龙形装饰。同样造型的铜器,在之前发掘的2号坑中发现过一件,但尺寸较小,通高只有15厘米左右,双手上举,如同“尊”这个汉字的形象化表达。

铜尊最早见于中原地区的商文化,在长江中下游也有发现。三星堆先民通过模仿和改造,将其作为核心铜礼器,融入到自己的社会体系之中。

3号坑出土的顶尊跪坐人像

此外,本次新发现的青铜人像也丰富了三星堆人物形象的种类和造型,结合以前的发现,仅从它们的手部姿势来说,就有双手上举的小型顶尊跪坐人像、双手合握于身前的大型顶尊跪坐人像、双手环握于身前呈环抱状的大立人像、双手呈合十状的扭头跪坐人像等,它们以特写的方式从不同侧面生动再现了古蜀国的祭祀场景。4号坑出土的玉琮(下面压了一件玉凿)

在4号坑中,考古人员成功提取一件玉琮,它外部轮廓近正方体,中间有一个上下贯通的圆孔,表面磨制光滑、无纹饰。玉琮出现距今5000多年前。在《周礼》中记载,琮是祭祀天地四方的六种重要的玉礼器之一。这件玉琮与甘肃青海地区的齐家文化出土的同类器接近,表明古蜀文明与甘肃青海地区具有密切的联系。5号坑出土的黄金面具

5号坑出土的黄金面具也极令人震撼。可惜的是,只剩残存的半张脸,残宽超过20厘米,重量超过280克,是三星堆遗址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黄金面具。面具厚度比较厚,不需要任何支撑,就可以独自立起来。它的面部特征与之前2号坑所见的一些铜面具基本一致,考古人员推测,它很可能是附着在其他材质人头像之上,用以给“脸上贴金”的。

探秘考古全过程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取得巨大收获,并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不仅在于发现了一批精美的文物,更因其在发掘工作的理念方法、设备应用、操作技术等多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代表了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水平。所以要真正了解考古学,了解三星堆,还需要探究背后的操作过程。

过程一

在发掘之前要做考古方面的发掘、测绘、记录和样品采集方案;文物保护方面要针对可能出土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骨角蚌牙器、纺织品、漆木器做出保护与提取预案,微痕信息、微生物信息、动植物遗存保护与提取预案等。

过程二

发掘填土(覆盖在器物上的土)分为整块切割和散土采集两部分进行。考古人员对全部的填土进行采集,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样本。以4号坑为例,填土平面面积不足9平方米,平均深度不足1.4米,却发掘了两个月。正在进行挖掘填土工作的笔者

过程三

清理埋藏遗物时既使用传统的工具如手铲、小刷子、竹签等一点点清理,也通过电子显微镜、三维激光扫描和三维摄影建模等,不间断地发掘、发现、记录那些细小的遗存现象。每一件细小的遗物,都要记录清楚它们的埋藏状态、三维坐标和相对位置。整个发掘过程既有纸质记录,同时也在考古地理信息系统上进行电子记录。挖掘过程中用到的传统常规工具

过程四

还要边发掘边研究,包括器物坑本体研究——它们的背景、年代、性质、形成过程,坑内埋藏器物研究——埋藏器物的种类和功能,重点器物的专题研究。除此之外还构建了全面的工作团队,本次工作有40家单位参与其中。

把实验室“搬到”发掘现场

文物保护与考古如何更好地结合是田野考古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三星堆考古工作者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成功把原先的田野考古发掘变为了实验室考古发掘。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发掘现场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临时保护大棚、约150平方米的现场保护实验室、近100平方米的专家会诊室,以及4座用于精确发掘与保护的恒温恒湿考古发掘工作舱,这个装满各类设备的考古“发掘舱”可以控制温度、湿度。除此之外还建立了有机质文物与无机质文物恒温恒湿库房,可为出土文物与微痕物提供稳定、可控的储藏环境。三星堆考古工作大棚内景
三星堆考古工作舱外观

现代科技鉴定一“丝”遗痕

在4号坑的埋藏遗物之上,覆盖了一层灰烬层。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观察到有麻线痕迹,用摄像机拍摄下来,放大观察,可以明显看到呈麻花状结构。在现场应急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观察,就更为明显了。这是三星堆遗址首次发现麻线。考古人员随即采集了更多的样品,交给文物保护人员进行观察分析。

4号坑出土的麻线痕迹(相机镜头下)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人员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经过超景深显微镜观察后发现了丝织品,丝织品为碳化后的状态,呈黑色,具有明显的经纬组织结构,从它的显微形貌基本可以判定是丝。又通过多光谱分析以及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发现在多份样品的不同层位不同区域上都有丝蛋白信号。考古人员通过这些高科技设备,就从形貌和成分两方面对三星堆丝织品进行了鉴定。这是首次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丝绸。4号坑出土的丝织品(显微镜下)

考古发掘的最终目的,是在考古现场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并全面、科学、系统地记录下来,同时对发掘出来的遗迹、遗物进行有效的保护,使之长期地、完整地保留下来,为科学研究、为保存文化遗产、为认识古代历史文化保存最好的资料。

(责任编辑 / 王佳颖 美术编辑 /周游)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