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吹笛子、击排鼓、弹箜篌!音乐机器人怎么做到的?

人民网科普
最权威的生活科普平台!
收藏

“弦外之音-听见未来”。近日,在新清华学堂里,国乐艺术家方锦龙先生和三名特殊的演员进行了一次“跨次元合作”。演出中是谁在转轴拨弦三两声?是谁在“四”手击鼓?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墨甲”是谁?

“墨甲”机器人乐队是中国首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机器人表演团体。2019年,“墨甲”机器人于清华大学108年校庆演出亮相。“墨甲”机器人的团队中有三位成员:“玉衡”负责吹竹笛,用清雅的笛声传递着如诗的中国山水和悠悠的古韵情怀;“开阳”负责击排鼓,展现了中国人的豪迈气魄和大国风范;“瑶光”则负责弹箜篌,悠扬美妙的乐声令人神往。三位成员的名字取自北斗七星中三个易于翻译的名称,便于向海外推广,而七星中剩下的四星给乐队留下了拓展的空间。

“墨甲”这个团队的名称的由来则是因为墨家是我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视工程技术的学派,“甲”则代表起源于墨家、在中国传统中流传已久的木甲文化。此外,中国传统乐器以单字为名的一般是本土乐器,如鼓、笛子;以双字为名的与名的乐器一般出自西域,如琵琶、箜篌。而“墨甲”乐队中两者都有,也继承了长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之义。

“墨甲”的发展

尽管音乐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过人们的演奏水平,就像“开阳”设计有四个机器手臂,同时在四个不同音高的鼓上演奏,但是“墨甲”在最初演奏中仍然存在不足。

“墨甲”的实现过程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在演奏过程中,团队更重视的不是体现科技水平,而是在整个表演过中的艺术表现是否和谐,这也导致了“墨甲”制作团队中艺术人员比技术人员多得多,在机器人外形、演出服和演奏的音乐曲目创作上都下了大功夫。

如何让演奏更有“人味”是团队的一大难题。“比如吹笛子,人通过口、舌、气息的控制来演奏,有很多声音技巧,让机器人表现就很困难。”墨甲机器人乐队主创团队核心成员、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米海鹏说。

光让笛子响是不够的,还要表现出音乐的韵味,这就需要气息强弱的变化。机器虽然可以吹得很准,但吹出来比较平,缺少情感表达。为此,团队对竹笛机器人玉衡进行了大量调试,“我们先尝试进行定量化,通过对不同的吹气气压进行实验,给每个音都找到一个特别适合的音准,调整每个音需要吹气的气量。”

起初,人类演奏箜篌时是左右两只手都拨弦,“瑶光”还不能做到这种地步,现场的演奏是一个有模拟拨弦动作的机器人和一个自动拨弦的箜篌来完成的。后来,他们专门安装了40多个机械手指对应每一根弦,以实现更快速、广泛的和弦弹拨。

机器人和人类应该是怎么样的关系,机器和人能够和谐相处吗?科技和艺术如何更好地交融,现代科技如何更好地帮助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墨甲”的出现给人们一直讨论的问题带来了启发和尝试。

在有了“墨甲”的创新之上,我们希望可以听见更多来自未来的声音!

指导老师: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