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国内科幻创作人才培养典型实践研究

科普研究视点
主办单位为中国科普研究所,推送科普研究相关视野与观点。
收藏

本文基于网络和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及个别访谈等方式,研究当前国内科幻创作人才培养的典型实践,探讨其发展现状,对培养主体及其培养路径等展开解析,同时指出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发展建议。

1我国初步形成科幻创作人才多元主体培养格局

1.1高等院校设置科幻文学方向学位与课程

现阶段,我国高校科幻创作人才培养主要基于四个方面开展:推行学历教育、开设通识课程、增设教学环节、举办课外写作班及社团活动。这些实践主要由作为科幻作家或科幻爱好者的高校教师推动,并已形成氛围良好的校园科幻生态。

1.1.1设立科幻文学硕士博士学位或创意写作项目

目前国内仅有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开展过科幻人才学历教育。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虽以研究为主,但学生通过对中西科幻经典的研读与鉴赏、审美与批评,对科幻理论尤其是科幻文学批评理论的研讨与把握,全面沉浸在科幻中,获得了深厚的科幻理论积淀,形成了创作相关的审美能力、批判思维、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高校开设的创意写作专业硕士项目为科幻创作人才提供了另一条更直接的培养路径。科学、系统的写作教育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创作根基。

1.1.2面向本科生、硕士生设置科幻创作通识课

近年来,一些高校面向本科生和硕士生开设科幻相关课程。由于科幻文学天然的人文属性及源自英语文学等原因,相应课程常在人文学院、中文系或外语学院开设。

科幻创作通识课程能使学生对科幻创作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通过教授学生分析科幻作品的构思、创作的技巧和规律等,提供科幻创作指导,启发学生创作。

科幻创作通识课之外的其他科幻相关课程以科幻文学、电影欣赏为主,除个别作为中文系或外语学院的专业课来开设外,大部分为面向全校各专业的通识课、选修课。这些科幻课程有助于科幻文学、电影等在学生之中的普及,也有利于启蒙科幻创作人才。

1.1.3融入中文系写作类必修课

高校文学院系通常设置基础写作类专业必修课。在一些爱好科幻文学的高校教师推动下,写作课加入科幻写作教学内容。

1.1.4正式课程体系外的科幻创作培训

在高校正式课程体系之外,科幻写作班和学生科幻社团也开展了有益的科幻创作者培养实践。另外,高校科幻社团一直是科幻创作者启蒙、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摇篮。目前,全高校科幻社团数量在百家左右。这些科幻社团经常开展观影、笔会、讲座等形式的交流学习活动,许多知名青年科幻作家也都曾活跃于高校科幻协会,如陈楸帆、夏笳、程婧波、阿缺等。

1.2中小学教育中试点纳入科幻阅读与写作

科幻阅读和写作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向中小学教育渗透,推动者是一批有科幻教育意识的教师,主要在全国各地的重点中小学试点推行。主要方式有在语文课上融入科幻小说写作,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举办科幻小说创作比赛,创办科幻期刊,开展社团活动等。

1.3行业组织搭建科幻创作人才公益培养平台

现阶段,促进科幻创作的行业组织普遍将培养青年一代的创作人才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其主要做法包括创办期刊、设置奖项、开展培训等。其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开展的“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在持续培养青年科幻创作人才方面具有代表意义。该项目依托在各地开展的创作培训班和一项全国范围的征文比赛,通过“学员选拔——创作培训——作品创作——作品参赛——跟踪指导”的机制,启蒙、发掘、培训和培养了一批有潜力的青年科幻创作者。

该项目已经探索出一套青年科普科幻创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主要有设置不同班次,分层教学,练笔与评论结合,开展个性化指导,以及深入科学场景,开展创作采风。

1.4文化企业主导的社会化科幻培训兴起

近年来,由文化企业主导的社会化科幻写作培训班层出不穷,既有公益类的,也有商业性质的。这类培训线上线下灵活结合,多为小班化教学。在师资方面,均以知名科幻作家、科幻编辑、科幻评论家、科幻学者及其组合为主;在学员选择上,或通过筛选择优录取,或由学员自由申请。培训时间往往是周末或工作日晚上,培训流程大都包含教师授课、学员创作、教师点评等环节。

1.4.1公益性质的科幻写作培训

公益性质的科幻写作培训通常对学员有筛选机制,一般由杂志社、出版社等文化单位联合其他机构举办。较有影响的为以下几个:①《科幻世界》杂志 社和中国数字科技馆联合举办的“科幻精品写作班”,围绕科幻小说创作及相关行业知识展 开培训,旨在培养优秀科幻作家并为《科幻世界》招徕优质稿源。②高校科幻创作者中心(星火学院)的公益创作培训工程,旨在扶持高校科幻创作者,培养优秀校园科幻作家。③大连出版社和大白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开办的首期科幻写作研修班于2017年举办,侧重幻想儿童文学,从源头培养好作者。④中国科幻研究院等多家单位2020年合办的“青少年科幻创作公开课”,重在打开科幻阅读与创作之窗,让青少年感知科幻之美。

1.4.2商业性质的科幻写作培训

商业化的科幻写作培训近年来亦逐步兴起,以未来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未来局)的科幻写作营、微像文化和三明治的科幻小说工作坊为典型。这类培训定位于满足多种不同需求,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寻求签约作家,对接出版,关联科幻产业链。

(1)未来局的科幻写作营。总体上,未来局期望通过写作营打造一个具备“专注的辅导团队、连接的作者群体、专业的孵化模式”的培训体系。参加写 作营的学员以科幻迷为主。写作营针对学员需求开设不同班次,规模在20~40人, 由常驻讲师和不定期邀请的国内外科幻名家联合授课。其中,科幻写作规律分析、案例拆解、技巧展示等是核心课程内容;培训模式包含导师讲解、编辑辅助、专业点评、同好交流等环节。

(2)微像文化、三明治的科幻小说工作坊。2019年6月,微像文化6位签约作家在三明治平台上开展为期6周的线上科幻小说创作课。课程内容涵盖科幻小说的世界观架构、情节与冲突、结构与语言、人物与情感等。该培训是“讲授、创作、点评、发表、签约”结合的模式,优秀作品获得在三明治和微像平台上发表的机会及后续签约和版权服务。

2国内科幻创作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科幻创作人才培养处于自发式发展,顶层设计不足

目前国内科幻创作人才培养总体上还处于自发状态,科技、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对此还没有形成针对性的引导、扶持规划和措施。高校科班化科幻创作人才培养不足、系统化学历学位教育培养缺乏,而社会化培训较散且多为自发、探索性的培养,重复率高、随意性强。科幻创作人才培养结构单一化,扎堆培养科幻文学写作者,对科幻影视、动漫、游戏等其他创作人才培养还不充分。

2.2科幻创作师资队伍不足,基础较为薄弱

社会上各类科幻创作培训的师资队伍整体规模偏小。从当前培训师资的组成来看,占多数的是科幻作家,其次是科幻编辑、评论者等从业人员,具有教师背景的高校学者等占少数。师资队伍在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方面还有一定不足,难以很好地满足需求。

从高校来看,科幻创作的师资队伍不充足,稳定性得不到保证。从教师专业背景来看,多与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专业相关,其他专业背景的占少数,具有复合学科背景的教师也历历可数。由于教师出国、 离职等,科幻课程便可能停开,其他教师接续不上。

科幻创作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一是有较为丰富的科幻创作经验研究经验;二是具备教学技能,会写作还要会教写作;三是专业背景可多样化。我国现有师资中完美具备以上素质的教师还屈指可数。没有量足、质优的师资力量,必然影响科幻创作教学的开展和教学质量,影响科幻创作教学的推广和科幻创作人才的培养。

2.3科幻创作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尚未完善

适合国内情况、面向不同对象的本土科幻创作教材较为短缺。国内科幻创作教材体系建设中“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科幻创作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尚未完善。目前的科幻创作培训教学内容侧重于作品赏析和创作技巧,在“科幻脑洞”上的培养相对匮乏。教学体系的不完善也导致各类培训强度不够,效果待提升。多数培训实践的教学方法之一是讨论法,但实际课堂上学员间理解对方、互相给予建设性意见的能力还比较弱。培训结束后学员社群交流和激励反馈较少。

2.4人才培养覆盖面、持续性不足,成材率不高

目前,科幻创作的线下培训集中于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创作爱好者的参与渠道、机会比较缺乏,同时,社会上的商业培训普遍收费,公益培训名额有限,也一定程度导致科幻创作人才培训培养的覆盖面有局限。从持续性看, 多数创作培训都是短期、速成班,能够形成持续性跟踪培养、定向指导的还很稀少,而职业科幻作家培养的周期恰又较长,导致培训培养的成材率不高。

3推动科幻创作人才培养的有关建议

3.1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整体谋划

我国科技、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应加强有效沟通,科学研判并确定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科幻创作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和举措,有效引导、支持高校、中小学、行业组织、企业等各界社会力量参与科幻创作人才培养,营造有力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类科幻创作促进相关协会、学会等应积极发挥行业组织领头作用,制定各类科幻创作人才启蒙、发掘、培训培养的可持续成才方案,并联合多方社会力量推动实施。

3.2不断推行学历教育,加强教学能力建设

鼓励高校设置科幻创作、科幻文学、科幻影视欣赏等内容的普及类通识课,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置科幻本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课,建设科幻硕士、博士点及博士后工作站,放宽招生专业限制。与此配套,打造量足质优、稳定性强、结构合理的科幻创作师资队伍;构建日趋完善的科幻创作教材体系;在实践中构建更加成熟的教学体系,针对科幻创作人才培养明确目标,制定方案,开发科幻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锤炼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评价等。

3.3推动社会化培养,扩大覆盖面与受益面

在正规学校教育体系之外,和强化多主体、多途径、多形式的科幻创作人才培养。各级科技、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通过项目支持、资金扶持等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文化企业乃至科幻作家个人等不同主体主动创新,依托线上线下的创作培训、征文活动、期刊笔会、主题研学等, 多形式、多途径培养科幻创作人才,扩大人才工作覆盖面和受益面。加大对科幻创作资源贫乏地区的重视和支持。

3.4找准潜力人群和重点人群,制定精准培养策略

重视对少年儿童的科幻启蒙,通过校内的语文、科技等课程和校外的科普活动、阅读活动等,引导他们阅读作品,尝试写作,接触科幻文化,培养他们对科幻创作的兴趣和爱好。

广大青年是当下最有潜力的科幻创作群体。通过创作基金、出版资助、奖项鼓励、培训辅导等多样化方式和渠道,激发青年科幻创作人才不断涌现,有效成长成才。

优先吸引并重点培养已具备较强科技素养的人才投身科幻创作。引导和鼓励文学艺术家、文艺爱好者从事科幻创作,推动跨界融合,培养复合 型人才,改变人才队伍单一结构。

3.5提升培养可持续性,提高成材率

建立长效机制,增强人才输出延续性。相关部门设立长期的科幻创作人才扶持项目或专项基金,以项目为基点,采用需求拉动的模式进行科幻创作人才的持续培养。在市场淘汰机制和院校专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与契机下,逐步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培训机构和院校,成为长效性培养平台,源源不断地输出科幻创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