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茶科普 | 茶叶形状的演变

中国茶叶学会
茶叶科普,公益服务,会员服务
收藏

茶的历史是生产与饮用、文化与科技同步的一部发展史。茶成为文化的饮品,与全社会的人文关注有密切关系。

茶的形状

中国茶的形状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丰富多彩的茶造型,在体现工艺特色、提升茶的价值之余,更重要的是具有审美性和文化性。从宏观看,茶产品的总体形状,大致呈现“散—饼—散”这样的变化过程。茶的形状与制作方式息息相关。在茶业发展过程中看,汉代以前的茶,以自然散状较多,唐代至元代,则以制作成团饼状的茶为主流,到了明代以后,又以多种工艺制作的散茶为主流。从具体的采制方式结果看,茶的存在形式和特点,大约可以分为自然之形、制作之形和装饰之形。但是,这三者之间在外形上虽各有侧重,也有交集,在工艺上更有相互交融,不可分割。

自然之形

茶叶的形状首先是从采茶时所取茶芽叶的形态开始的。唐代陆羽《茶经》所说:“采其中枝颖拔者”,还是比较抽象,并无明确指出茶叶具体的形态标准;但我们看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和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说到的“采得金牙爨金鼎”“自傍芳丛摘鹰觜”“新芽连拳半未舒”,元代虞集《游龙井》诗中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等,都是写的在采制中基本保持着鲜叶原生态的自然之形。直至当代的自然之形的典型茶类——白茶,基本就是鲜叶的原始之形。

制作之形

茶的鲜叶经过蒸、捣、压等工序,其形状就变得多样化起来。如李白《答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所记“拳然重叠,其状如掌”的地方名茶;又如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有“手阅月团三百片”,可想见唐代贡茶“阳羡茶”的模样。制作之形,一直是茶品的主流,李肇《国史补》等史料记载,茶叶名品约有 150 多种。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 770年)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县)建立贡茶院,生产专供皇室饮用的“紫笋茶”,其质量和制作工艺成为当时的典范。在陆羽《茶经·三之造》中已看到,当时的主流蒸青茶饼,其形状有“或方或圆或花”,特别是“花”,可以想象其花式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宋代贡茶,有“六出花”“五出花”,同时还包括了除方圆之外的其他不规则形状,虽然也有装饰之因素,但主要还是为了区别等级和品类。到了明清及至当代,因工艺的多样化,茶的造型更为丰富,如蟠曲形、直条形、松针形、圆饼形、方砖形、瓜片形等不胜枚举。

装饰之形

装饰之形是在自然之形和制作之形的基础上,为满足区别品饮者地位、美化茶体而呈现的一类造型艺术。其中首推宋代的“龙团凤饼”,相对于唐代的团饼茶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原料更加细嫩,且做茶的模型中增加了非常精美的图案,尽管这个图案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区别等级,但客观上却形成了一件类艺术品,具有相当的审美效果。中国茶品众多,大类有六,不少茶的造型会根据茶树的品种特征并结合茶的贮运和社会审美要求,制成具有一定装饰性的茶品。如君山银针的“金镶玉”、白毫银针的素雅洁净、西湖龙井的扁平光滑、紧茶的心脏造型等,其他还有如玉圭形、如意形、铜钱形、扎花茶等,林林总总,体现出不同茶类、不同茶区、不同品饮者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趋向。

龙团凤饼
节选自《一杯茶中的科学》

评论
定远科普906432
庶吉士级
阅读
202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