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17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min
丹药之兴,源于古时人们对长生的追求。
战国时期,社会出现一批“方士”群体。他们号称懂得“仙道”,能参悟长生不死之理。这番言论马上受到当时上层贵族的青睐。方士们为证明自己所言非虚,一种是去所谓的“海上”“仙山”采长生不老药,另一种则是自行炼制丹药,这是早期炼丹活动。
不过,出海寻求长生不老药毕竟风险比较大,像徐福那样带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结果一去不返,越来越多的方士选择筑炉炼丹,丹炉之火由此开始熊熊燃烧起来。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来源/86版《西游记》剧照
目的:从长生到养生
到西汉时,炼丹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之后的帝王对此孜孜以求、乐此不疲。比如,唐太宗年轻时曾十分鄙视秦始皇寻求长生之举,但等自己年纪大了却同样不能免俗,最终因服用中天竺方士炼制的“延年之药”,导致病情加重而死,年仅50岁。
中唐时的唐宪宗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40多岁时就开始想着长生不老,结果服用丹药中毒,数月不能上朝。之后的穆宗、武宗皇帝均是如此,中了丹药之毒,30多岁时就去世。其余的高宗、武则天以及唐玄宗等皇帝也都服用丹药,只是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罢了。
炼丹服食之风在唐朝最为鼎盛。王公贵族、文人名士大多以此为时尚。相互之间见面问候语,基本上变成了像小说《红楼梦》中问候林黛玉那样“xx,最近在吃什么药?”
唐之后,皇室炼丹之风稍减。最有名的要属明嘉靖皇帝。嘉靖帝在位45年,其中有20多年时间没有上朝。他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炼丹上面。他让手下的人收集年龄不大的处女,采集她们的精血用来炼丹,为此把这些少女放在宫里,每天不让她们吃粗粮,只让她们喝露水,有时候让她们吃点桑叶。最后有几个宫女实在受不了,合起伙来差点把嘉靖帝给勒死。
嘉靖帝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炼丹事业上。来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截图
事实上,那么多的唐朝皇帝服用丹药,不光没有长生,反而多在壮年之际就驾崩,就像白居易诗中写的那样:“退之服硫磺,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或疾或暴天,悉不过中年。”社会上质疑和反对服食丹药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丹药开始从长生不老的高级功能转向治疗疾病的低级功能。
推动这一转变的,是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作为医生,看到丹药弊端的同时,也发现其妙处。他主张服饵应当先食后药,“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他在《千金要方》中曾记载一种药名为太一神精丹,由丹砂、曾青、雌黄、雄黄、磁石、金牙合炼而成,并谓“古之仙者,以此救俗,特为至秘”。由唐到宋,随着丹药的功能悄然转变,越来越多的医生加入到炼丹群体中,丹药的重心落在了“药”上面。因此,宋代服食丹药之风尽管依旧不减,但大家的追求不再是长生不死,而是延年益寿。
宋的这一转变,一直影响后面朝代,比如清朝雍正帝,也是一名炼丹狂热爱好者,因为自己身体不太好,就在养心殿内设立丹炉炼丹。雍正帝对丹药的疗效十分推崇,不光自己吃,还推荐给大臣。雍正十一年七月初,他在给大臣田文镜的奏折上批阅:此丹修合精工,奏效殊异,放胆服之,莫稍怀疑,乃有益无损良药也,朕知之最确。他所推荐的丹药名为“既济丹”。
清朝的雍正帝也是一名炼丹狂热爱好者。来源/电视剧《雍正王朝》截图
随着丹药功能的转变,炼丹原料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料:从金石到草本
炼丹的主要原料,有五金八石三黄之说。五金即金、银、铜、铁、锡;三黄为硫磺、雄黄、雌黄;八石则说法不一,一般指朱砂、矾石、硝石、云母、石英、石钟乳、赤石脂、黄丹。此外,水银和铅也是炼丹的主料。所谓“丹砂”,其实就是硫化汞,是硫与水银的无机化合物,因呈红色,故名丹砂。
硫化汞。来源/网络
西汉淮南王刘安十分热衷炼丹,手下养了上千方士修炼金丹。刘安不光有实践,还有经验总结,写有集聚各类炼丹术的《淮南万毕术》。据这本书记载,他手下的方士们采用的炼丹原料中,就包括了汞、铅、丹砂、曾青、雄黄等。
到了东晋时期,著名炼丹家葛洪也很推崇“金丹”为养生大药。他认为,草木虽可延年,但“非长生之药”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则终无久生之理也。为什么服食金丹能使人长生不死呢?葛洪认为,“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故而服食金丹就是“假求外物以自坚固”,要长生不老,必须找一种不朽的、具有稳定性的药物作为支撑。这个解释,与我们今天“吃啥补啥”的说法倒是有点类似。
著名炼丹家葛洪推崇“金丹”为养生大药。来源/网络
尽管服用丹药之人从未出现长生或成仙的现象,但方士们对炼丹坚信不疑。他们认为,之所以还没达到效果,与炼丹的物质不够好有关。炼丹家们开始寻求更加稀有的、中原地区没有或尚未被发现的矿物、植物和香料。
随着交通的发达,波斯国的一些金、银、石、珊瑚以及盐绿、雌黄等矿物流入中土,炼丹家们就有点崇洋媚外起来。他们只要有财力能弄到品质更好的进口货,一般就不用国货。据《本草纲目》记载,唐代一个叫李珣这样评价:“石硫黄,生昆仑国即波斯国西方明之境,颗块莹净,不夹石者良。蜀中雅州亦出之,光腻甚好,功力不及舶上来者。”可见,在炼丹家眼中,中原的石英在品质上是无法与波斯进口的高纯度石英相媲美的。同时,波斯产的绿矾、绿盐等矿石也很受炼丹家们青睐。
用这些矿石炼成的丹药中,效果最好、评价最高的称作“五石散”,由丹砂、磁石、曾青、雄黄和白矾五种矿物炼制而成。史载:三国时期,魏国人何晏就经常服食五石散,人长得很帅,皮肤白嫩。当时的魏明帝曹叡怀疑他擦了粉,就在大热天请他吃热汤面,结果何晏热得不停擦汗,脸反而越擦越白。就像今天的很多化妆品中也含有汞、铅一样,五石散中所含的砷化物砒霜虽是剧毒,但微量服用可以引导消化,促进血液循环,令人精神振作。所以何晏到处给五石散打广告,一时间,这种丹药在魏晋士大夫中非常流行。
何晏调配五石散。来源/电视剧《虎啸龙吟》片段
不过,以金石作为炼丹原料,毕竟对人体的副作用太大。像唐朝的那几个皇帝服食丹药中毒身亡且不说,即便像五石散这样的,如服用过量,轻则皮肤干燥起疹、生疮溃烂,重则昏迷不醒,心肌麻痹而死。孙思邈就认为万万不能服五石散,凡有进饵者“无不发背解体,而取颠覆”,所以“宁食野葛,不服五石,明其有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他对五石散的配方作了改良,添加了桔梗、防风、人参、干姜等物,使之更适合人服用。
在孙思邈的影响和带动下,“魏晋时外丹黄白术皆用金石药”的做法慢慢变成“参用草木药”,制作原料已发生变化。宋代官修的《圣济总录》云:
“服饵草木,必取其柯叶坚固,形质不变,若松柏茯苓之类,其意盖以延年益寿为本,至于其他,非具五行之秀,则必备四气之和,其意深矣,千金谓服饵大法,必先去三虫,三虫既去,次服草药,草药得力,次服木药,木药得力,次服石药,精粗相代。由粗以至精,其序不可紊也”。
这种服食“以延年益寿为本”和草木金石药物“精粗阶代”的观点,成为宋代乃至之后历朝社会的主流思想。丹药服食逐渐由草木药物取代了金石药物。而炼丹的技术也应用到草木药物的制作工艺之中,丹剂也成为中药剂型之一。
古人炼丹图。来源/网络
贡献:从化学到医学
古人炼丹,无心插柳地成为最早的化学实验。近代实验化学,一般认为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炼金术,而欧洲的炼金术来自阿拉伯,阿拉伯又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的炼丹家们,应该是近代化学的始祖。
以丹砂为例,炼丹家葛洪发现,将丹砂加热后分解出汞,进而发现汞与硫化合成黑色的硫化汞,再经加热升华,就又恢复到红色的硫化汞原状。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化学的还原和氧化反应。不过,在葛洪眼里,这种现象倒是可以与长生联系起来。他在《抱朴子·金丹篇》中写道:“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炼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水银这种反复烧炼而不变其形的性质,恰好契合了炼丹家们长生不死的追求,所以被誉为炼丹的上品第一。
除此以外,葛洪还在炼丹过程中以雌黄、雄黄两种硫化物加热,得到升华的晶体赤乳,更做过铁与铜盐的替代反应实验。尽管其初衷与化学无关,但实际上却揭示了众多的化学变化。他之后的另一著名炼丹家陶弘景同样通过炼丹,认识到水银可以和其他金属形成合金,黄丹和胡粉等炼丹原料可以人工制成等。除此以外,黑火药、砷元素以及“化铁为铜”等冶炼方面的革命,也都是古人在炼丹过程中发现的。
隋唐时期,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之后又经阿拉伯传至西欧。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写道:“中国的炼丹术从开始就对仙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仙丹能赋予人们以不死与长寿——中国早期雏形化学的特征,而欧洲则不然,一般人都认识不到,中国的炼丹术,通过阿拉伯,对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的眼里,葛洪是一位“炼丹术系统化者”。
炼丹术外传至中东与西欧,催生出了近代化学,在中国最终转向医学。比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所载“飞水银霜法”,水银霜就是升汞、甘汞,古名“红升丹”“白降丹”,可用来治疗疥癣、湿疹等皮肤病。他制作的“太一神精丹”的化学药剂,其中氧化砷、氧化汞,能杀灭原虫和细菌,外用能治皮肤病,内服可治回归热和疟疾。同为唐朝人的王焘所编《外台秘要》记载,有一种氯化高汞具有较强的杀菌去腐作用,可用以提脓、拔毒、促进疮口愈合。
总之,炼丹家们的最初目的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但从另一个角度,作为古代炼丹术中的精华部分,化学合剂丹药在医疗领域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红升丹、白降丹、太乙小还丹等各类丹药仍被用于治疗骨髓炎、骨结核、淋巴结核等疾病,在外科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以,金食丹药之为益为害,不在于丹药,而在于用。
END
作者丨番茄汁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秋沙、李栋、古月
排版 | 薛梦缘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