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从热门新闻#中小学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切入,邀请“妈妈”和“一线教师“的声音加入讨论,聊一聊学校食育和家庭食育,分析食育开展的难点,分享成功食育的方法论~希望家长和教师们在食育上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嘉宾1:国内最近一直在推行的叫劳动教育,我们学校。前年刚落成的一个劳动教育基地。我们会在学校的后山,种了一些茶树,每年会收成一批山芋,都是学生和老师平时自己种的。学校有一条河,在每年夏季的时候会抽水打捞,学生穿着胶鞋,到河里面去捞鱼,这其实就是刚刚说到的切身参与的劳动教育。
嘉宾2:这个非常好,可以减少学生久坐的时间,增加户外活动。参与劳动教育也可以让学生对食物产生感情。也有研究发现,让小朋友去做家务或者参加各种各样的劳作,对他们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
嘉宾1 :我们似乎慢慢得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参与进去”。我还知道我们本地的另外一个重点高中,有自己的学生厨房,会让学生在某个特定的日子一起做饭,有时还会邀请家长一起。我觉得这其实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也是劳动教育和营养健康教育的一种切身的实践。
食育的涟漪效应:
孩子的食育,家长不直接参与,也受益!
嘉宾1:邀请家长进来也是非常好的,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即使不邀请家长来参加,小朋友在学校接受了这些活动之后,他们也会把这些信息带回家。比如:我们今天吃了某一种蔬菜,然后回家之后,他会告诉父母,希望在家里也买这样的菜来吃。从学校这个环境来做食物教育,其实产生的影响力范围是远大于学校的,他能带动到社会上很多的不一样的群体。
而且我觉得家长参与进来,并不一定要求家长有非常高的健康素养。哪怕是我学了这么多年营养,然后我也会经常碰到一些我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我就会跟我儿子说,我们可以一起去网上搜一下看看。
一线真实案例:
老A班上,严控薯片、碳酸饮料,但......
老A:我尝试过很专制的方式:绝对不允许饮料进教室,奶茶、碳酸饮料是绝对不允许的。我还把这个事情反复的强调。在台面上我是看不到任何一瓶“饮料”了,但我也知道在他们的抽屉里书包里,有时候还是藏着碳酸饮料的。还有一个我绝对不允许的食物是:薯片等膨化食品,我就引导学生吃点面包、饼干。这一点,他们做的反而比饮料要好很多。饮料市场也在发生变化,康师傅冰红茶都可以做成无糖的,虽然喝了还是很甜。
浅之:对,因为它会添加很多代糖,它里面其实只是“无蔗糖”,代糖背后也有非常多的科学知识,这个后面我们可以单独讨论。
老A:大家想要过嘴瘾,还要想喝得健康。这还是挺矛盾的...
浅之:从营养师的角度来说,我并不会说什么东西是“绝对不可以吃”的。但你可以从相对来说更健康的选项出发,来给他们做一些选择。有的人会说:“薯片是我的命,我什么都可以放弃,我就是不能放弃薯片!”那么我们也可以先从减少量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并不会要求每一个人都做到教科书一样的饮食,只要在你自己的基础上,做到比较好的调整就是进步。
饮食的“条条框框”非长久之计
要坚持、信任、潜移默化...
老A:我爷爷之前跟我说,他在报纸上看到:“方便面在人体内产生的这个“毒素”32天才能会被完全排除!”我这么跟我学生说,猜我学生说什么:他说:“老师,那我就每隔33天吃一顿方便面。”我会告诉他们薯片吃到多少会有危害,但有时候我们给他标定了那个度之后,他们就会在那个度下面一点点打住。
浅之:这个其实反映出了饮食习惯的培养问题,比如说我儿子,他两岁之前,这种薯片、含糖饮料我是没有让他接触的。但是其他的方面给他非常大的自由度,让他自己来决定吃什么。有一次,他宁愿吃美国这边早饭泡牛奶的圈圈(几乎没有添加糖),也不愿意吃我给他的冰淇淋。我觉得一个饮食习惯养成的问题,还有就是:你要给你的小孩非常大的信任,相信他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且食物教育需要坚持,需要潜移默化的培养。
食育怎样可以做得越来越好?
老A:我觉得还是专业人士的需求吧。把食物教育和心理教育对比,学校会鼓励班主任团队去参加心理培训课程,甚至是考心理咨询师证书,但是学校其实没有让老师去考营养师证书,另外学校也没有增设一些营养类的这种课程。我也意识到我们自己是存在不足的,有些信息我们不能分辨是耸人听闻的还是权威的,这的确就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
比如说参与学校教育的公益的营养师团队,就像公益的参与学校教育的心理咨询师一样,他能够做讲座、能够办活动,但是好像在国内食物教育这个方面还是相对比较少。希望将来会会有更多的营养师关注到学校教育企业。
璐悦:我感觉现在需要的是更多的探索,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适合所有家庭、所有的学校、所有的群体。所以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来源:何以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