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远古无尾目孑遗的痕迹——钟角蛙

CNKI智慧科普聚合平台
汇集海量科普资源,打造高质量科普平台,促进科普传播。
收藏

在广袤的自然界中,有着种类繁多的蛙类,据统计全球蛙的种类有6000多种,如我们熟知最为常见的池塘中呱呱鸣叫的黑斑蛙,体型巨大的非洲箱头牛蛙,周身通红的番茄蛙,以及毕身翠绿的美国绿树蛙,等等。钟角蛙是其中最为奇特的一种,全身布满触感奇异的疣状结构,那宽大的嘴部、健硕的四肢、肥胖的肚子以及呆萌无辜的眼睛,眼睛的上方还呈现出尖角状凸起……看起来,这满身上下无不显示出滑稽逗趣的样子。那么钟角蛙的祖先到底是什么生物呢?

大约在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后期,活跃着钟角蛙的祖先——魔鬼蛙,又叫魔鬼蟾蜍。21世纪初欧洲科学家挖掘到一副40.6厘米长的魔鬼蛙化石,科学家估算这种蛙活着时候肛吻长度要有43~45厘米,拉伸开全长超过1米。大概有4~5公斤甚至更重。该蛙有牙齿,其骨头上的起伏则显示它可能有某种骨质“甲胄”,分布于白垩纪中后期的东非大陆和欧亚大陆。魔鬼蛙引起科学家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显示它与非洲其它蛙类不相似,而可能是南美洲现存蛙类钟角蛙的“亲戚”。而根据地球板块漂移学说,在“魔鬼蛙”生存的时代,马达加斯加及非洲大陆已经与南美洲分离很久了。由于这种蛙类不具备海水中生存的能力,也不可能跨海迁徙,有科学家推测“魔鬼蛙”及其“亲戚”可能是通过当时一些断断续续的狭窄“陆桥”通道,以数千万年前还比较温暖的南极洲为跳板,实现了大范围迁移。

无论形态习性,现代现存的钟角蛙都与其祖先有着很重的孑遗痕迹。

实际上,钟角蛙骨子里可是非常具有攻击性,特点就是一张大嘴占满了整张脸,毕竟它们可以说是无时无刻都在进食。南美洲的亚马逊原始森林草丛中,性情凶猛的钟角蛙会主动扑食身边一切可以塞进嘴里的小动物。钟角蛙的捕食风格是贪得无厌的,它们习惯吞下所有能够入口的猎物;当它们遇到威胁时也会极力反击,发出“嘶嘶”的尖叫声,警示入侵者:请勿靠近!它们丰富多变的色彩花纹、鲜明的个性与独特的魅力,为其赢得了大批忠实粉丝。它们会吞下整个靠近的猎物,但根据解剖原产地的个体得知,它们的食物里78.5%是两栖纲无尾目,11.7%为鸟类,7.7%为小型啮齿类动物,以及0.8%的蛇类,其它1.3%的食物来源就比较复杂了。

钟角蛙分布在南美洲的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主要居住在气候温暖略干燥、海拔500米以下的草原浅水水域以及灌溉农田和水渠中。和其他角蛙种相比,钟角蛙的体长大,目前记录最大的雄性体长11.5厘米,雌性体长16.5厘米,这个体长在普遍体型偏大的角花蟾属中,长度是数一数二的;体型宽圆胖,吻部圆润,论外形,它是角蛙类最像游戏吃豆人的,因此美国人也将其称为PACMAN(吃豆人)。它眼睛上方也有角蛙类特有的角状突起,身体底色多为绿色或褐色,上有红色、深棕色、深绿色或黑色的斑点与纹饰,腹部黄白色,除此还有一些色彩斑斓的变异品种。即使是同一窝钟角蛙却会出现千变万化的花纹形状和色彩分布,你几乎无法找到两只花纹颜色完全一样的钟角蛙。而背纹一般分法就是龙纹和碎花。钟角蛙背部中心的纹路相连到一起,形成两条大粗条就是龙纹(只有一边相连就是半龙纹);碎花则相反,背纹全部散开,形成小斑块。

钟角蛙野生个体平均寿命约6~7年,人工圈养个体或可以活至10年以上。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土壤和水质污染逐年加剧,再加之宠物贸易对于野生个体的大肆收集,野生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在某些落后的南美洲原产地区,钟角蛙由于其鲜艳的外表被误认为有毒,当地人企图消灭它们,再加上当地的农业、工业与城市化的发展,在原产地(阿根廷和乌拉圭)已很难发现它们。保育级别为IUCN红色名录NT。

为什么我们叫它钟角蛙?名字由来颇有渊源:钟角蛙的英文名字叫“Bell's Horned Frog”,Bell是发现人的姓氏,严格说应该称之为贝氏角蛙;按照Ceratophrys ornata学名来翻译,叫饰纹角蛙;按分布地理位置,则叫阿根廷角蛙。而“钟”其实是Bell英文的意译,显然是当时的翻译者没有注意到Bell其实是个国外姓氏,闹出的小错误。用久了便成了现在广为使用的钟角蛙,而恰恰雄性钟角蛙在夏季夜晚叫声像钟声,下额的黑色声囊一鼓一鼓发出响亮的声音,“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私蛙鸣鼓吹,官柳舞腰支”可谓贴切传神,故此名现今被广为使用。

钟角蛙是荤食性动物,在原生地它们主要以昆虫、蠕虫、节肢动物、蝌蚪、蛙类、小型爬行动物和少量小型哺乳类动物等为食;它们猎捕的方式为“守株待兔”式,长时间静静地等待着猎物经过,然后伺机吞下。它们极爱挖掘洞穴并将自己半掩藏于其中,人工环境下可以使用微湿润不粘手的泥炭土、树皮或椰壳等铺底,再使用土壤、椰土、泥炭土或苔藓等铺在上方;总体底材厚度根据蛙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幼蛙一般铺设2.5cm左右的垫材为宜,亚成体和成体约5~7.8cm左右。

钟角蛙的嘴里是有牙齿的,这也许是其祖先孑遗给它们保护自身的武器,注意的是一定不要从前面抓蛙,那样钟角蛙会毫不客气地咬手指,笔者先前喂食时常被它们咬住手指,特别是成蛙,一旦咬住轻易不肯撒口,还会设法继续往里吞。每次想办法把手放到水盆里慢慢抽出后,手指往往会留下两排的血印。好在钟角蛙无毒,被咬伤也只需用清水冲洗伤口再进行简单的处理即可,但还是尽量不要去招惹它们。

原产地的夏天,钟角蛙能在池塘产下200~1000颗卵,蝌蚪20~32天就能上岸,一些资料显示,钟角蛙蝌蚪能互相交流,当受到捕食者攻击时,会发出遇险信号,警示同伴。人工繁殖环境下,钟角蛙同样保持了高产卵率。难点是钟角蛙交配和带蝌蚪阶段,比如,公蛙抱对时间非常短,公母蛙发情不容易同步,蝌蚪的互相攻击性非常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集约化农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与化学农药引发水体污染严重,使两栖类栖息生境质量与面积日渐降低或减少,众多两栖动物面临严峻生存危机,或正濒临灭绝的边缘。地理造就了历史,如今,历史却搅乱了地理。

法国作家夏多勃里昂(Chateaubriand)痛苦地断言:“森林诞生在人类之前,而跟在人类后面的却是荒漠”。森林将要消失,这可能就是我们人类消失的信号,因为我们人类的命运和热带雨林的关系非常密切。然而,森林里每天都有新的采伐活动,破坏面积越来越大。在人类活动中,这种破坏也直接影响到雨林中两栖动物的生存与发展。对两栖纲无尾目动物进行深入地研究,对保护并推动生态建设,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