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的制定研究

科普研究视点
原创
主办单位为中国科普研究所,推送科普研究相关视野与观点。
收藏

[摘要]《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提出2025年和203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发展目标,本文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和结构特征、新时代面临的主要形势和发展要求、国内外公民科学素质的发展情况和主要趋势、制定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的主要依据等方面展开解读和分析,并阐述了实现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对于加快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1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发展状况及特征

1.1 《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

自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科普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持续完善,科普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大众传播科技传播能力大幅提高,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推动了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持续快速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持续快速提升,特别是“十三五”中后期的提速发展,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人力资源基础。

从202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均有大幅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整体进入新的阶段,各地科学素质的分布情况反映出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特征。

从区域发展看,近年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增长呈现出与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类似的“南强北弱,东中一体”发展趋势,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正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高地,逐步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梯次结构;从城市发展看,上海、北京、深圳成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第一层级,南京、苏州、杭州等强二线城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提升较快,有望迅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省域发展看,各省公民科学素质发展基本均呈现一擎或双中心的驱动格局;从城市群发展看,东北城市群科学素质增量大幅降低,京津冀城市群科学素质增长幅度趋缓,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科学素质持续快速提升,中部城市群科学素质迅速崛起;从城市区位及类型看,长江流域经济带城市科学素质提升较快,东部地区是我国高科学素质水平的城市密集区,东北及西北部地区除个别城市外,科学素质水平大多处于中等或较低水平,资源型城市科学素质持续提升压力较大。各地科技创新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存在阶段差异,公民科学素质呈现出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阶段对应的关系。

1.2 公民科学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高度对应的关系

科学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高度对应的关系。过去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将更加重视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普遍提高,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进一步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持续快速提升。

2新时代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2.1新时代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

我国当前正处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厚植创新的科技人力基础,既要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要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还要有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

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对于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的概念和内涵,科学制定公民科学素质的阶段发展目标,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持续提升,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公民科学素质基础。

2.2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民科学素质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区域之间、区域内部和城乡之间三个层次不同区域之间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异较大;区域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异较大,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在各级城市中,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均大幅高于农村居民,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区域和城乡不平衡状况仍较为突出。

从不同分类人群来看,不同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人群之间科学素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老年群体、农民、低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学素质水平仍然较低。

边疆和民族地区科学素质的提升任务艰巨。在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区“十三五”科学素质总体提升幅度较大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边疆和民族地区的素质提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提出要强调科学精神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坚定创新自信,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因此,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的发展目标,不仅要让公众具备科学工作和科学生活的能力,而且要在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普遍提升的同时,弘扬理性求真的科学精神,培育勇于创新的创新文化。

(3)对信息时代所需的核心能力体现不足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提升带来深层次影响。公民必须具备获取和辨别知识的能力,才能在海量信息中、在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中知道是什么(knowwhat)、知道是谁(knowwho)、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么样(knowhow),掌握获取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成为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的结构基础,信息时代公民应掌握获取、吸收、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从掌握工作生活的各项基本技能转向更加关注个人表达和社会参与[13],进一步提升获取和辨识信息的能力将成为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的重要基础。

2.3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的继承与发展

针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结合信息时代的新内涵和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指出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四科两能力”内部结构的变化,继承和延续了公民科学素质的概念框架和基础结构,保持了概念和结构的内在一致性。从注重普及科技知识和方法,转变为崇尚科学精神、强调价值引领,这个转变是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整体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调整。从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两个能力,转变为以科学理性为核心的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两个层面,这个改变是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对公民核心能力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将从个体发展、群体特征到社会责任和人类共识四个层面进行范围扩展,体现出公民科学素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厚植创新沃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

3 制定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的主要依据

3.1 从国际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看科学素质的增长规律

从各国已发布的公民科学素质状况能够看出,202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总体水平接近于美国1995年(12%)、欧盟2005年(13.8%)的水平,在过去10年大幅缩小了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从中美两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主要趋势来看,美国从1988年的9.4%到1995年的12%用了7年,而从1995年的12%快速提升至2005年的27.3%用了10年,随后从2005年的27.3%缓慢增长到2015年的28.5%,美国近30年的公民科学素质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阶段,即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快速增长期,以及2005年以来的高位稳步发展期。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经历了从1992年至2005年的长期徘徊,在2005年到2020年之间持续快速提升,并将在随后一段时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3.2202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将达到或超过15%

(1)根据教育发展与人口更迭、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推算

教育发展与人口更迭、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公民科学素质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到2025年由教育发展和人口更迭所带来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自然增长,将使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达到13%。在此基础上,科普事业的大力发展为公民提升科学素质带来更加便捷的渠道和环境,加之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带来公民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效率的提升,据此推算到2025年将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带来至少1~2个百分点的增量。综上,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将达到或超过15%。

(2)根据公民科学素质的发展规律推算

我国从1992年以来开展了11次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得到了长期、大量、翔实的基础数据。国内外经验表明,公民科学素质增长符合从缓慢增长到持续快速提升再到高质量平稳发展的S型增长曲线规律。进入21世纪,我国公

民科学素质水平不断提升,当前正处于大约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的快速提升阶段,参照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情况,未来15~2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将按照S型增长曲线规律保持年均1个百分点的增长趋势,据此推算到202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将达到或超过15%。

3.3203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将达到或超过25%

(1)根据教育发展与人口更迭、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推算

到2035年我国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大批受过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年轻人群进入社会,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带来持续增量。到2035年由教育发展和人口更迭所带来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自然增长,将使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0%~22%。在此基础上,从科普事业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所带来的增量进行推算,《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颁布实施,围绕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科普服务供给效能,科学素质公共服务加快实现均等化,将进一步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外部知识获取与内在能力提升有机结合的终身学习体系更加便捷完善,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预计到2035年通过发展科普事业,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将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带来至少3~5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量。综上,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或超过25%。

(2)根据公民科学素质的发展规律推算

在202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预测将达到15%的基础上,根据公民科学素质发展从缓慢增长到持续快速提升再到高质量平稳发展的S型增长曲线规律,对标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2035年发展目标,预计在2025—2035年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仍将继续保持年均约1个百分点的快速提升发展趋势。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将达到或超过25%。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加之生育水平没有明显提升,未来人口结构将呈现老龄群体占比增加、青年群体增长乏力的趋势。“十五五”和“十六五”时期,在公民科学素质进入快速增长的中后期,继续维持年均约1个百分点的增长,还需继续加大科学素质建设力度,推进科普和教育深度融合,强化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力争实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或超过25%的发展目标。

4 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实施5类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重点激发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创新经营能力,激发农民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以提升技能素质为重点,弘扬工匠精神,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以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科学执政理念为重点,增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促进全民科学素质共同提升,将明显改善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构建更加完善的科学素质标准和评估体系,公民科学素质由“知识补课”向“价值引领”转变,突出对科学精神、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等的正确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科学精神在全社会的广泛弘扬,形成日益浓厚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厚植创新沃土,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使命将更加彰显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价值。

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提供有力支撑。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创新生态建设实现新发展,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为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社会基础,公民科学素质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普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