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中国人口的飞跃时期,它在宋元明人口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倍增现象,短时间内,人口翻了两番。到了清朝灭亡时,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4亿,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四万万同胞“。那么,为何清朝的人口能有如此快速的增长呢?
在搞清楚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原因之前,首先需要对明末清初人口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根据一些统计,中国古代的人口出现过两个巅峰时期,在北宋时曾经超过1亿,到了明朝晚期又达到1亿至2亿之间。但是,清初顺治末年全国登记在册的人口仅有1400万。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连年兵祸,农民起义,清军入关,以及各地流寇,战争各股军事力量的屠杀,夺取了很多民众的生命。与此同时,明末清初又爆发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饥馑、瘟疫使得中国人口又一次的急速下降。据统计,从崇祯元年(1628年)以来,人口平均每年下降19%,而明清之际总人口的跌幅估计就达到40%。
可以说,清朝初年的人口,是中国古代人口数量的一个谷底。但是,此后清朝的人口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从康熙51年至雍正12年,21年时间里人丁的年增长率达到13.4%,实际人口增长率或许更高。最令人震撼的是乾隆6年至道光15年,100年中我国人口连破四道大关。在乾隆六年突破一亿,在乾隆27年突破2亿,在乾隆55年突破3亿,在道光四年突破4亿,年增长率超过25%。一个世纪的人口增长以几番的倍数超越了数千年的人口积累,呈指数爆炸式的增长趋势。
清朝人口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就是清朝初年迅速结束了各种战乱。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收复台湾,清廷统治区域内的战乱逐渐平息,人民的生活也日渐安定,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然后,从从康熙二十二年开始,清廷又驱逐了盘踞在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并三次发动征讨噶尔丹战役,最终基本稳定了东北和西北的局势。在增加人口的同时,也使得国土面积扩大,可耕作土地面积扩大。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全帝国的土地共有6亿多亩,而在光绪年间,耕地数量达到了9亿亩之多,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土地的增加,也意味着产能的提升,为清朝的人口增长提供了空间。
在土地面积扩大的同时,各种新引进的农业作物提高了单位产量,同样为人口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高产作物如玉米、蕃薯、马铃薯的引进与推广基本完成。以番薯为例,一般家庭,只要能栽种一亩,如收获正常,就足够一年食用。同时,利用直隶(京畿)地区水源丰富的优势,开始推广水稻的种植。经过引进和推广高产作物,到了1724年时,清廷统治区内102953万亩的耕地,亩产增加到189斤左右,粮食作物的复种指数达110%。在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高产作物保障了人口能够迅速的增长。
其实,保障人口增长的,除了充足的耕地,以及高产的作物之外。清朝的各项制度同样功不可没。清廷入关以后,并没有向蒙古人当年那样盲目排斥汉人,也没有实行种族歧视的政策。虽然,八旗子弟圈了很多地,但是没有破坏农业生产。而且,最初所圈之地为无主之地,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性相对较弱。到了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清廷更是宣布“永不加赋”,从实际上减免了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之后生人的“人头税”,为清朝人口爆炸式增长创造了契机。
当然,清朝人口能够爆炸式增长,最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摊丁入亩”,其主要内容就是废除人头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客观上放松了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在废除了人头税的同时,减少了隐瞒人口数量的情况减少,也使得人口流动下降。这些,也便于清廷使用人丁编审法进行人口统计,因为不需要将人丁视为纳税基础,所以隐匿和逃亡的人口都更容易得到统计。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时,举行的人口普查时,不仅仅将皇族,八旗及其所辖奴隶,工商业者,佃户雇农等客户以及僧尼纳入统计范围,还使得大量隐匿逃亡的户口以合法的方式重新出现。
可以说,清朝人口能够得以快速增长,不仅有战乱平息,人民生活安定的缘故;还有耕地面积扩大,高产作物推广的因素;更有清廷各项政策的加以保障的原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仅仅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清朝人口增长以几番的倍数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口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