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记者 赵天宇
11月27日,由房山区委宣传部、区科协、区教委、区文旅局联合主办的2021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第四期线上培训成功举办。活动邀请北京科技报科技传播编辑部主任阮帆带来培训课程《今天你掉“坑”了么?解析采访中常见的误区》。房山区南尚乐完全小学小记者,以及来自科学加APP、一直播、新浪微博等平台的5万余名观众,在线观看了直播。
阮帆是北京科技报科技传播编辑部主任,多年来从事科学普及读物的编辑和撰写工作,具有丰富的科学新闻采写编辑经验。她以记者基本功“采访”为切入点,为小记者们讲解了采访中常见的误区和提高采访水平的有效方式。
小记者们常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相同的采访内容,不同同学写出的新闻作品大不相同?阮帆认为,采访是获取新闻信息的最直接手段,采访不仅仅是眼睛看,更是耳、鼻、嘴等身体各种感觉器官和大脑的同时运转,尤其是观察能力,这是“好记者”和“差记者”的分水岭,一个优秀的记者可以借助自己的丰富的经验直接观察世界。
除了观察以外,在采访当中学会倾听也非常重要。但“听”的过程也有很多雷区,例如“消极的听”“想象的听”“冷淡的听”“性急的听”等等。此外例如“信息损坏”“转移话题”“虚假信息”也是采访当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阮帆逐一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应对办法。
提问是采访当中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决定新闻作品成败的关键。阮帆表示,记者提问有不少“翻车”的案例,例如问金牌运动员获奖“是否高兴”,世界杯和大奖赛分不清楚等等,严重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完整性。
针对这些问题,阮帆老师给小记者们分享了提问“五不用”法则,即“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句、不用有歧义的话、不要生词造句任意改用专用名词”。
培训的最后一部分内容,阮帆结合科技新闻的特点,讲解了科学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必要本领和技能:科技新闻是对科学技术领域最新发生的事实报道。相较于其他新闻体裁,既有新闻的共性,也有特殊性,“记者要警惕‘自信’和‘虚假’两个陷阱,要向对应专业的科学家请教,也可以向该专业科学家共同体请教,科技新闻的真实性高于一般新闻,眼见不一定为实。”
在互动提问环节,阮帆老师和小记者们就“观察中常见的误区”“提问中常见的误区”“记者在提问中漏了问题怎么办”等话题进行了互动提问交流。问题设置检验学习成果、紧贴课程主题,对整体学习能力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今年的“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活动,由线上活动和和线下活动组成。到目前为止,线上培训活动已经进行了四场,前三场内容聚焦“短视频创作”“新闻内容挖掘”和“新闻标题创作”等话题,后期将邀请更多资深编辑记者老师加入,为科学小记者们带来更加丰富的内容。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