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迁徙一直是鸟类学研究里的重要课题。世界上现存的一万多种鸟类里,有至少20% 都是候鸟。候鸟们会在每年的固定时间、沿着大致固定的路线往返于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
图源:soogif
研究鸟类迁徙,不但可以让我们了解鸟类的生理、种群数、行为节律、迁徙路线、栖息地现状和变化趋势等,以便制定更好的研究和保护策略,还可以在疫源疫病防治、机场选址和航线设置等工作中提供重要参考。此外,研究鸟类迁徙机制,比如定位方式、新陈代谢改变等等也是仿生学里的重要课题。
研究鸟类迁徙由来已久
其实在两千多年前,《吕氏春秋》中也有关于“孟春之月雁北”“孟秋之月雁来”的记载,也就是说至少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知道有些鸟类是迁徙的。
汉代苏武牧羊的故事中,有“鸿雁传书”的典故。虽然鸿雁会有很长时间都在游泳,书信如绑在脚上不防水就会被泡烂;而且鸿雁要差不多每隔半年才从越冬地和繁殖地间迁飞一次,作为食物链底端物种,还有被捕食的风险,可以说没有什么送信的优势,但这并不妨碍古人在自然观察的基础上做出浪漫的联想。
鸿雁丨图源:签约摄影师/IC photo
在欧洲,至少在18世纪以前,很多人都以为鸟类到了冬天是会冬眠的——这里面就包括亚里士多德,甚至动植物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林奈。直到1820年左右,有人在德国发现了一只身上带着非洲土著梭镖的受伤白鹳,才意识到鸟类会做长距离迁徙。
环志的诞生与使用
最初,人们往往在候鸟经常经过或停栖的几个地点做定点观测。单纯用光学设备观测对野生鸟类的干扰最小,但是无法精确掌握种群和个体动向。
图源:签约摄影师/IC photo
1899 年,丹麦鸟类学者 Mortensen 给一些鸟的腿上戴上刻有系统编号的铝环。这是人类应用科学环志法的开始。
现在,金属环仍然是世界上被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鸟类环志。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鸟类环志中心,每个环上的编码都是唯一的,相当于人类的身份证。环志有很多不同的型号,常见的有脚环、颈环、翼标等。
图源:拍信创意
脚环
脚环大多是铝制的,优点是方便塑形、耐磨耐腐蚀,而且很轻。但它有一个弱点就是太小而且会转动。如果我们想在很远的地方依靠望远镜来完整地读出环志上的号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要确认环志号,必须要再次捕捉动物。
图源:拍信创意
对一些腿或跗跖(鸟类的腿以下到趾之间的部分,通常没有羽毛,表皮角质呈鳞状)很长的涉禽,还可以用旗标,这是比普通金属环更容易观测的一种标记。
颈环
很多游禽——比如天鹅、雁等,游泳的时候脚是在水面以下,而且它们的腿和跗跖都很短,即使上岸了,也多在草丛里活动。如果给这类鸟上脚环,则环志大部分时间都被挡住了,无法被观测到。幸好,天鹅、雁等游禽平时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它们的食道不会做大幅度的扩张,我们可以选用耐腐蚀、颜色鲜艳、材质很软很轻的颈环。
图源:拍信创意
其实鸟类的脖子虽然看上去很粗,但是大部分的体积都被羽毛占据,实际上的肌肉和骨骼部分非常细,大概只有视觉效果的一半或者 2/3 左右。当然,颈环也不能卡得太紧,戴上后,要能转动自如;但是也不能太松,过松的颈环会在鸟类运动过程中反复撞击摩擦颈部,容易对鸟类造成擦伤。
翼标
假如研究对象是像鹈鹕、鸬鹚、鹭、鹳等会吞食大鱼,食道会做大幅度扩张的鸟类,我们多采用翼标。翼标用的是颜色艳丽的喷绘着显眼数字和字母的塑料薄片。翼标需要卡在鸟类的翼膜上,优点是上面的环志号非常清晰易读,即使研究对象离你很远,也可以用望远镜直观地看到,往往不需要我们再一次捕捉动物。缺点是由于要穿透翼膜,会给鸟类带来一定的感染风险,而且带在翅膀上的时候,可能会对鸟类飞行制造一定的阻力。
图源:拍信创意
环志法的出现对于我们大致研究鸟类种群数量、群落构成、迁徙规律甚至寿命等都提供了很好的数据,但它仍然有很多不足,比如可能要不断重复捕捉野鸟,对同一只鸟再捕率低,而且对于活动范围超出已知观测范围的鸟类,仍然无法做有效监测。
科技发展让追踪更容易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在研究鸟类迁徙的时候开始用上其他追踪方式。
无线电遥测
早些年我们曾经用过无线电遥测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在鸟类的尾羽上安装无线电发射器,然后由研究者拿着无线电接收器在后面追踪。
图源:Tatiana/adobe/IC photo
优点:在繁殖地或者越冬地,只要鸟类不做高速、大范围的运动,都能精确监测研究对象的动向,而且随着鸟类当季或下一季换羽,信号器随之脱落,便于回收。
缺点:无法长期跟踪鸟类,而且如果是需要长距离迁徙的鸟类,我们利用现有的陆地交通工具很难追上它们的速度,也就很难保持有效接收距离,就会迅速丢失信号。
芯片或GPS定位法
GPS 定位法可以很方便地追踪到长距离迁徙的鸟类,尤其是那些需要跨国甚至跨洲迁徙的鸟类。
图源:soogif
优点:信号比较稳定,即使被研究的鸟类离研究人员很远,也可以持续追踪,对于研究某一种鸟的迁徙规律和生活史都意义重大,且不需要再捕。
缺点:由于信号发射器依靠太阳能电池板供能,所以普遍比较重,只能用来监测中大体型的鸟类,而且太阳能电池板对于阳光直射的时长要求比较高,一旦鸟类长时间躲在密林里,可能也会因为供电不足而丢失信号。
皮下芯片法
这种方法不常用,但也可以将鸟类所有行动轨迹暂时都记录在芯片里。
图源:vetkit/deposit/IC photo
优点:质量很轻。
缺点:需要捕捉鸟类,且无论放置芯片还是取出芯片,鸟类都需要做外科手术,也有一定感染风险。
现今在鸟类学研究里,往往会同时使用几种追踪方法,而且环志和追踪器的佩戴必须由专业人员完成。
图源:签约摄影师/IC photo
我们研究鸟类,不仅是为了造福人类,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方式方法的科学性,也必须重视保护野生动物的福利。
作者介绍
鸟窝里的猫妖,资深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
编辑:任雅琳
文章为重庆科技馆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