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腊八节 | 一碗粥,人与社会免疫力的重建

中国绿发会
长期致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
收藏

八百多年前的中国宋代,某一年的十二月初八,正是寒冬腊月,仕途不顺的诗人陆游回乡养病。他拄着拐杖悠闲地路过邻家,袅袅炊烟,欣赏着乡村美景,这时热情的邻居盛邀陆游到家里做客,并盛了一碗腊八粥给陆游。一碗腊八粥下肚,陆游顿时感受到丝丝暖意,觉得仕途烦恼也烟消云散,身体也觉得畅快多了,感觉春天就快来了。

腊八节喝腊八粥,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节日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联通的能量传输纽带。依照中医理论,腊八这一天,当太阳、月亮、地球处于某一个特定位置时,中国人感受到这一天来自宇宙天体的阳气能量最少,自己的身体内阳气也最弱,而通过食用本地土壤所产出的多种谷物熬成粥,就可以快速补充身体的阳气,实现自我与外在的能量平衡,增强抵抗力,最终实现自我疗愈,乃至社会关系的修复。

关于这一点,在我过去的一些经历中多有深刻体会。

前几年我经常去河北满族的一个小村子从事乡村工作,这里保留着腊八节吃年粥的习俗。每年的腊八节前一天晚上,老人们将家里农田所产出的各种五谷杂粮泡在水里,到了腊八节第二天早晨,老人们早早起来,烧柴加水,将这些杂粮豆子放大锅里熬,不断搅拌,直到几个小时后,成为很粘稠的粥。第二天早晨,家人们围坐在火炉旁,一起食用年粥。这一天除了自己食用,还将年粥送给邻居,大家相互分享。这种年粥,因为包含了五谷杂粮,营养极为丰富,五谷对应阴阳五行,富含大自然的各种能量。在这寒冬腊月,人体虚弱,人们食用后会感到充满了能量,可以抵御严寒,减少冻伤等疾病。

后来我们将抄年粥的习俗改变为村里的邻里互助活动,由村民和志愿者们组成小组,到每家每户去募集一把杂粮,然后借大锅,找柴火,邀请大家一起熬成年粥。有意思的是,当年粥熬成,粥香四溢,村民们自发带着自己的拿手好菜,围坐一起品尝年粥,分享食材,大家载歌载舞,忘记了鸡毛蒜皮的琐碎,共叙邻里乡情,村民们还将年粥送给带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当老人们捧着热腾腾的年粥,喜悦之情洋溢在脸上,老人们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这时,整个村庄的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经历过几次社区活动后惊奇地发现,我惊奇地发现,每当村民志愿者收集上来的五谷杂粮分类摆在桌面上时,竟然有很多叫不上名字,村民的叫法也五花八门,但都是村里可以自留种子的老品种,宛如一个社区小型种子库,不依赖于外部的种子,正是因为腊八节一碗小小的腊八粥,延续了一个村庄的可持续食物系统运转不息。
腊八粥这种打破邻里关系冷漠,促进邻里互助的社会疗愈功能,在近几年的“义仓一勺米”社会公益活动中得到了充分验证。为了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冷漠等议题,2010年,同为良食基金创始人简艺先生创建的公益组织江西吉安青原色 。从古代义仓原理中得到启示开始现代义仓的探索,志愿者在城市居民中募集一勺米,然后带着米去慰问需要帮助的居民,在增长居民的善念,传承先人的善举的同时,也重建城市的人文关怀。

2011年起,成都市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将”现代义仓“的理念进一步和社区工作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了”义仓、义集、义坊“三位一体的参与式治理体系,并发起成立了义仓发展网络,其中”一勺米“公益活动就是推出的公益品牌活动之一。在每年的腊八节这一天,各地的志愿者们提着米袋子,逐户敲开邻居家的门,自我介绍后,募集到一勺米,然后将来自百家的米放在锅里熬成”百家粥“,邀请居民一起分享,带着简艺先生当年倡导的口号“义仓一勺米、功德百家饭”,通过腊八节这个特殊的节点就可以很快将社区的邻里关系重建起来,甚是奇妙,目前在许多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邻里文化在流行。事实上,在古代,由于气候周期性变化对农耕的影响,总是在一些年份存在丰产和歉收,大部分时候土地所产也仅仅能够供养一定数量人口的基本生存。在饥荒年代,粮食短缺,人们不得不食草根、啃树皮,甚至鬻妻卖子,食人的记录也是常见。而寒冬腊月更是饥民的鬼门关。对于饥民而言,腊八节的一碗粥,往往意味能救生命。

在宋代,寺庙在腊八节煮成腊八粥分给善男信女和饥民,并成为传统流传下来。隋唐以来义仓等慈善组织也会在腊八节这一天,有组织有计划地熬制”义仓粥“,向灾民施粥。在这寒冬腊月里,一碗热乎乎的”腊八义仓粥“,就能够帮饥寒交迫、惶恐无助的灾民度过寒冷且漫漫的长夜,从而存活下来。等灾情过了,义仓再将种子借给灾民,春种秋收,又迎来了新的生命轮回。但是在没有”义仓“的地方,人们则很难度过饥荒,往往是十室九空,白骨遍野,整个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恢复不过来。腊八粥这种”拯救生命、邻里互助意义在全球新冠疫情依然肆虐的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了阻断病毒,人们需要隔离在家中办公、生活、学习,但是现代城市家庭却并没有储粮计划和设施,社区也缺少公益属性的粮仓,加上物流中断,缺少本地食材生产供应,所以在疫情防控期间,就很容易出现粮食短缺、情绪恐慌、缺少照顾等危机,而外部志愿者、物资也很难运送到社区。这时候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有人捐款捐物,有人出来担任志愿者,邻里间的一声问候,一碗充满自然能量的五谷腊八粥往往显得弥足珍贵,邻里互助更能够回应社区居民间绝大部分的个性化需求,如食物短缺、缺医少药,老人缺少照顾等基本生活问题,腊八粥更能够增强人的免疫力。

因此在灾难应对中,如何让一个社区恢复原本就有的邻里互助,本地种子系统,从而获得社会免疫功能显得十分迫切。这时候居民需要有人主动站出来成为志愿者,承担社区防疫、分配食物蔬菜、生活物资等公共服务,居民需要高度组织起来,积极有序参加核酸检测,邻里间也需要相互照顾,分享本地食材、技能,相互安慰,这样才能共度艰难时期。
腊八之后是新年,2021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更加深刻的影响着整个世界,首届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15次缔约大会相继召开,可持续发展、碳减碳中和、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命题摆在面前。2022已经开启,我们如何去这些重大命题,如何在此背景下积极作为,如何增强食物系统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或许可以从一勺米,百家粥、腊八节等传统智慧的现代实践中得到一些启发。
人间一粒米,压倒须弥山,民以食为天,腊八节,腊八粥,让我们从这一粒粒米,一颗颗杂粮谷物中,回归最本真的体验,向未来发出最深远的思考,为子孙后代留下最负责任的承担。
常竹青,曾于多家本土和国际机构从事农村社区发展、文化反思等工作17年。2009年起专注传统公益文化与农村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作者:常竹青

来源:何以为食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2-01-12
齐鲁讲师
学士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
2024-01-17
张玉龙!
贡士级
点赞
202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