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撰文/记者 王雪莹 编辑/丁林
新媒体编辑/赖天莹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买些新鲜肉类。然而近来有网友表示,从菜市场买到的现宰鲜肉,拿回家了竟然还会“跳动”!
刚从市场买回来的那块肉,怎么到了家碰一下还会动呢?肉明明是“死”的,难不成这些肉里有寄生虫?
• • •
从“会动”的肉到“僵直”的肉
其实,生肉“会动”只是因为特别新鲜而已。被宰杀的动物虽然已经死亡,但是其部分器官、组织和细胞却不会立刻“死透”。尽管牲畜的中枢神经系统已经死亡,但是其肌肉中的能量物质ATP(三磷酸腺苷)还没有完全耗尽,肌肉周边的神经末梢也还没有完全死亡。新鲜生肉在细胞内残存能量的支持下,短时间内依然能够保持某些活动功能。
这类过程又叫“超生反应”。动物死亡后都会有一定的超生反应,但不同个体和不同器官发生超生反应的时间和程度会有所不同。
▲受屠宰条件影响,肉质恢复弹性的时间有所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肉还会依次经历“僵直期”“成熟期”“变质期”三个不同阶段,且肉质在不同时期的口感也会略有不同。下面我们以猪肉为例,看看案板上的“肉们”到底都经历了什么。
牲畜刚被宰杀后,肉还非常柔软,而且余温尚存,所以此时的生肉也被称为“热鲜肉”。此时的肌肉组织虽然失去了氧气供应,但肌肉细胞仍然可通过无氧呼吸供能。细胞内的糖原和含磷有机物在组织酶的作用下,逐渐分解成乳酸和游离磷酸。
▲不同家禽的尸僵迟滞期有所不同
随着细胞内酸类物质的不断增加,肌凝蛋白会开始凝固,导致肌纤维硬化,肌肉出现强烈的收缩和僵直。受到温度、宰杀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动物不同部位的肉,僵直期到来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在常温下,没有经过妥当处理的猪肉在宰杀6~8个小时后就会开始进入僵直期。僵直期的猪肉,持水性会明显降低,肌纤维变得粗硬且缺乏弹性。如果此时将肉用于烹饪,不仅会导致肉汤浑浊,而且口感很差,一点也不鲜美。
• • •
僵直期之后:变得更有“肉味”
生肉达到最大程度的僵直状态后,又会开始逐渐“解僵”,进入成熟期。此时,细胞中天然存在的蛋白酶会开始适度分解蛋白质,产生肽和游离氨基酸等物质;残存于肉中的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也会分解产生次黄嘌呤核苷酸和肌苷酸钠。这些分解出的小分子物质,能够大幅提升肉的风味,变得更有“肉味”。
▲自然成熟的牛肉肌纤维超微结构变化(左图成熟3天,右图成熟16天)(图源:石河子大学)
另外,随着肌肉细胞无氧呼吸生成的乳酸逐渐分解,鲜肉的pH值也会缓慢回升,从僵直期的最低值5.4~5.6升至5.7~6.0,肉质的保水性也会有所提升。此时,肌肉的肌纤和结缔组织会开始变软——肉质从僵直期的“又柴又硬”,重新变得松软、有弹性。
不仅如此,成熟期肉类的表面蛋白会逐渐凝固并形成一层有光泽的膜,俗称“干油膜”。该结构既可以减少肉内水分的蒸发,又能有效防止外界有害病菌污染肉质,延长保存期限。
▲以牛肉为例,成熟过程中结缔组织结构的变化(左图刚刚屠宰后,右图5℃成熟28天后)
成熟期的肉虽好,但如果继续被置于常温之下,就会进入“变质期”。此时细胞内的组织酶以及外界细菌就会进一步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产生硫化氢等物质,使肉的表层和深层形成暗绿色的硫化血红蛋白——肉类微微发绿,相当于发出了“我要坏了”的信号。
▲腐败变质的坏肉除了颜色变绿以外,摸上去还“黏糊糊”的 (图片来源:Meat And Health)
同时,组织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被分解后,还会产生难闻的酮酸和醛酸,闻上去有种“油哈喇”味。在变质期,肉质的pH也会不断上升,最终达到最适宜腐败菌繁殖的临界点。
• • •
会动的肉不如“成熟的肉”
尽管“会动”证明肉足够新鲜,但作为烹饪的食材,这种“热鲜肉”的口感并不算最好。作为烹饪食材,进入成熟期的肉才是最佳的选择,处于该阶段的肉不仅易于烹制、软嚼易烂,而且细嫩多汁、口感更好。
然而,让“热鲜肉”进入成熟期并不容易。一般在常温下,不同动物受种类、禽龄、营养状况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肉质的成熟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在0~5℃的贮藏条件下,相同状态下的鸡肉、牛肉、猪肉以及马肉的成熟时间各不相同(绘图:王雪莹)
此外,如果热鲜肉没有经过冷却处理,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污染,而且进入“僵直期”后口感会变得又柴又难煮,绝非烹饪的理想食材。
▲a市场摊贩售卖“热鲜肉”(d),b超市冷藏柜中售卖“排酸肉”(e),c冷冻柜中售卖的“冷冻肉”(f)(图源:WHat is meat in CHina, 2017(10))
为此,人们发明了“排酸肉”,即冷藏保鲜一段时间后进入“成熟期”的肉类。在工业生产中,人们通常会把动物胴体在0~4℃的环境下放置2~3天,以期尽早地让“热鲜肉”进入成熟期。
“排酸并不需要放任何(额外的)东西,排酸冷藏肉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肉。”中国营养学会理事范志红表示。排酸过程(肉中积累的乳酸逐渐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可以激发出纤维物质,使肉的口感更鲜美、更鲜嫩,让肉的营养成分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
如今,许多超市中普遍售卖的“冷鲜肉”其实就是排酸肉,即将屠宰后的动物胴体直接放置恒温仓库中,使肉的温度快速降到0℃~4℃,且在后续的一系列加工、流通及售卖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个温度,促使鲜肉快速进入成熟期,成为鲜美多汁又富含营养的产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过,有些家庭一次买很多排酸肉后,将吃不完的肉又放到冰箱里冷冻,范志红表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原来,冷冻后再解冻很容易造成肉中的细胞受损。“如果不是长期冷冻,其实鲜肉和冻肉的营养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冻方式,不当的方式会让肉中的很多可溶性营养流失。”范志红说,“市场上的排酸肉是冷藏销售,口味和质感都比冻肉好。花了大量电费,却把冷藏肉变成了冷冻肉,是非常可惜的。”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