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雨水|“补天穿”食俗背后中国人的环保情怀

中国绿发会
原创
长期致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
收藏

雨水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30°,大概在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替。雨水节气意味着开始降雨了,但降雨量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进入雨水节气后,中国北方地区尚是冬天景象,这时候气候也不稳定,容易出现倒春寒,但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自然万物对气候变化感知灵敏,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行为特征,从而感知节气是否到来,被称为物候。在《逸周书》中记述: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古人将雨水的物候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雨水正处在数九的“七九”中,河水开始破冰,古人观察到水獭将河里捕的鱼并排晾晒到河岸上,因此称为“獭祭鱼”,同时也观察到大雁开始北归,草木孕育新的生命。

雨水对于农耕来说意义重大。民谚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春季的适量降水有利于增加土壤的墒,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同时,对于农夫来说,需要真正开始准备春耕了。

雨水、认干亲习俗与健康期盼雨水意味在大自然雨水的滋润下生命开始新生、生长,浪漫的中国人总是可以用一些习俗、食物将生命与大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而其中“补天穿”、“拉保保”、“撞拜寄”等雨水习俗就具有代表性。

在雨水相关的习俗中,“拉保保”和“撞拜寄”都是拜干爹和干妈的意思,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主要流行于四川一带,即人们在雨水这一天,给自己的子女找个干爹干妈,保佑孩子的顺利成长,有意思的是,“拉保保”比较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而“撞拜寄”则是随机的,即这一天的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年幼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就上前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

当然,在中国各地拜干爹的习俗也非常悠久,形式各异,广为流行。除了认人类“为干亲外,还有认自然界的古树、特殊的石头为干亲,其中有些地方把石头干亲称为”岩爹岩妈“,逢年过节要带着礼物去看望和孝敬。记得我小时候小伙伴们经常聚在一起,介绍自己的干亲都是谁,有多大能耐,给自己多少的照顾,其中就有小伙伴挺自豪地说,正月里母亲带着自己去找某块大石头认了干大(即干爹),每年春节都要去看望,而那块石头在当地是用来祈雨的。无论认干亲是人类,还是大自然的树木和石头,其目的都是希望受到大自然生命力量的庇佑,让子女顺利健康成长。一方面让人从小建立了与大自然的生命联系,另外一方面也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之间增加了一层社区关系,加强了社区内部的联系。

雨水与女娲补天的食俗

传统上与雨水有关的节日食俗主要是“补天穿”,补天穿也叫补天日,一般在农历正月二十左右,雨水前后,主要是为了纪念“女娲补天”的伟大功绩。一般在雨水前后,不少地方的妇女们用面粉摊成煎饼,并用红线挂在屋檐下,以示补天。此外古代有些地方还将第二天定为补地日,将煎饼放置于土地上,以示补天。

至少在东晋,女性以食物纪念女娲补天的习俗就已经存在。如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李覯(gòu)在《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一诗中写道:

“娲皇没后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

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

为何用煎饼来补天,是因为煎饼类似补丁,女性善于针织,且女娲也是女性,因此这个补天的纪念仪式只能由女性来担任。

女娲补天可能是一场真实的

陨石雨灾难与救灾行动

尽管“女娲补天”的故事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但往往远古的神话传说却有现实的依据。
古代典籍中关于女娲补天最早记载的是《淮南子·览冥训》,书中这样描述:远古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天塌地裂,大火延烧,洪水泛滥,飞禽作孽,走兽横行。在百姓哀嚎、尸横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而战胜了这一重大的自然灾害。
从记载的描述来看,这极有可能是经历了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过程,而灾难发生的地点冀州这是今天河北省一带。
根据中国地震局学者王若柏先生的研究观点,大约在距今4000-5000年之间,一颗小型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并在高空爆炸,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落入从晋北到冀中这一广大地区,形成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此后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他撞击坑则成为居民点。
现代考古学也进一步证据,女娲神和女娲补天的神话的遗迹活跃存在于山西、河北、山东一带,这些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就在撞击区内。天外星体撞击地球除了造成直接的巨大的破坏,也对古气候造成了长远而长远的影响,导致温度降低,形成小冰河,从而影响人类文明进程。
李覯作为古代无神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虽然无法证明女娲补天是否真实存在,但是却敏锐地意识到了“补天穿”习俗背后,女娲、女性与大自然之间的某种关系。
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女娲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重要的救灾家,而女娲补天则是一次最伟大的环保行动。与传统西方神话中躲避自然灾害的消极应对方式不同,中国的女娲、大禹则是积极主动行动起来,将带领民众,修补大自然的创伤,从而缔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

灾难结束后,寒冷的时期过去了,天空下起了小雨,大地开始孕育了新的生命,万物开始复苏,人们过上了风调雨顺的幸福生活。为了感恩女娲补天的伟大功绩,人们编成神话故事的方式将这一重大事件流传下来,民间也通过设立补天节来纪念女娲补天,在这一天,女人们纷纷摊起煎饼,将煎饼挂在屋檐上来演示女娲补天的伟大壮举。
因此,雨水日,补天穿,即是人们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也是古人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健康长寿、保护环境、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的节日。
女娲补天精神的延续如今女娲补天的精神正在受到国内国际社会的重视,2012年11月21日,为纪念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25周年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参与“补天行动”20周年,中国艺术家袁熙坤创作并捐赠的“女娲补天”雕塑正式进驻维也纳联合国中心。人们希望借助“女娲补天”的精神来呼吁国际社会保护臭氧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此外,在应对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中,中国政府和民众最先积极行动起来,将人的生命价值放在第一位,采取“动态清零”的政策,成功地控制住了病毒的传播,这也正是“女娲补天”精神的传承。
古人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通过物候觉察节气,并在雨水日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系,以自然之力延续人的生命,更用食物纪念女娲补天行动,不仅仅是拯救灾民,还拯救大自然,中国女性则用自己的简朴厨艺不断重现这一补天壮举,传承补天责任,不让后人忘记。古人将食物与环境保护用另一种奇妙的方式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借鉴。
常竹青,曾于多家本土和国际机构从事农村社区发展、文化反思等工作17年。2009年起专注传统公益文化与农村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作者:常竹青

来源:何以为食

评论
演绎无限精彩!
大学士级
中国女性用自己的简朴厨艺不断重现女娲补天壮举,传承补天责任,不让后人忘记。
2022-03-03
澄潭江
学士级
已阅
2022-03-03
汨罗镇徐志雄
少师级
古人将食物与环境保护用另一种奇妙的方式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借鉴。
202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