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科学“大势所趋”“大有可为”,进一步发展需解决体制机制等很多难题。必须充分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摸索改进。
撰文/罗中云(本报评论员)
编辑/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赖天莹
2月底,首届交叉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就如何探索创新交叉融合机制、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体制以及管理与评价机制等展开交流探讨。此次会议期间,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亦正式揭牌。
▲研讨会揭牌仪式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近年来,交叉科学成为科研界热点,可谓“大势所趋”“大有可为”,相关管理部门也对交叉科学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20年11月,国家自然基金委成立交叉科学部,负责统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叉科学领域整体资助工作,设立的四个科学处分别聚焦物质科学、智能与智造、生命与健康、融合科学领域。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交叉学科”成为新设的第14个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等6个学科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的一级学科。2022年2月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试点建设一批学科交叉中心”。
何为交叉科学?简单来说,就是两个或多个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取长补短。例如:数学与生物交叉产生生物信息学;应用经济学与数学交叉产生金融工程;集成电路设计涉及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个学科。交叉科学的兴起是科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面对科技及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原有的学科构架越来越难以应对,于是各学科间不断融合,取长补短,催生了大批交叉科学的兴起。
在我国高校,交叉科学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些热门发展领域,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就有纳米科学与技术、社会计算、生物信息学、经济计算与模拟、食品安全与健康、再生医学、仿生界面交叉科学等;北京大学有整合生命科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能源与资源工程等;清华大学有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信息艺术设计等。
▲2021年4月22日,清华大学举行集成电路学院成立仪式,该学院致力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破解当前中国芯片“卡脖子”难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但交叉科学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还需解决很多难题,比如相关学位的认定。我国的学位授予按照门类划分共13种,而交叉学科多为各高校自主设置,往往会涉及多门一级学科,这种情况下学位应如何授予?另外,很多交叉学科产生时间短,相应人才缺乏,即便学校开设了,谁有资格教授这些课程?谁能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副主任潘庆表示,目前交叉类研究项目、交叉类人才项目资助率较低,缺乏对交叉科学研究有效的评审机制和评价体系;部分交叉科学研究只是多学科研究的简单拼凑,而非实质性的交叉融合;学科交叉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缺乏制度和政策的激励与保障,实施和推动存在困难。此外,部分科研人员还是会受到单一学科知识结构的局限,存在传统研究路径依赖。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必须充分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摸索改进。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韩启德所说,一个新的交叉学科,需要不同学科的学者为了解决共同的科学问题,在交叉研究并不断取得成功中,逐渐突破原有学科的范式,直至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它无法预先设计,更不是由权威部门、机构或者个人说了算,我们能做的,只是努力为学科交叉研究搭建平台,制定鼓励政策,培育自由包容的学术生态。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