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追梦“后冬奥”:借奥运“冬”风,扬冰雪热情

北京科技报社
原创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 ||

撰文/记者 吕冰心 编辑/丁林

新媒体编辑/李云凤

采访专家

李晓鸣(北京市冬季运动中心副主任、北京市滑雪协会主席)

刘 莉(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袁燕军(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落下帷幕已经月余。这届简约、安全、精彩的盛会在人们的心中点燃了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和向往。

4月8日召开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七年磨一剑,砥砺再出发。我们要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有场馆设施等物质遗产,也有文化和人才遗产,这些都是宝贵财富,要充分运用好。要继续推动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强化战略规划布局,把群众冰雪运动热情保持下去。”

▲4月6日,游客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参观安放此处的“大雪花”主火炬台(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后冬奥时代,我们该如何继承并运用好冬奥遗产,让雪花继续绽放,惠及更多人,让冰雪运动持续地发展下去?

“改变是从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开始的。严格意义上讲,只有在我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后,中国实际上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冰雪运动的发展推广和普及。也只有冬奥会成功申办以后,我们才有了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才有‘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也正因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才能利用冬奥遗产和热度把中国的冰雪运动推向更高、更深、更广的一个层面。”北京市冬季运动中心副主任、北京市滑雪协会主席李晓鸣对记者说道。

“发展大众冰雪运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北京冬奥会绝对可以算是新的起点和助推器。冬奥会的筹办和成功举办,极大地带动和推动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李晓鸣说。

▼ ▼ ▼

场馆赛后利用:“雪飞天”已成热门打卡地

3月20日,首钢园迎来全面开放的首个周末。早春时节虽仍有寒意,但园区内已是游人众多、热闹非凡。一眼望去,园区内“冬奥”气息浓厚,多处可见奥运五环和冰墩墩元素。

(摄影:吕冰心)

“你往上面看,运动员应该是在那个区域起跳,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后在这个区域着陆的。”在大跳台下,围观的游客一边仰望这座“飘逸”壮观的建筑,一边热烈讨论着冬奥比赛期间发生过的情景。

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既是中国冬奥代表团的“双金福地”,也是“双奥之城”北京的一大标志性奥运遗产。凭借颇具中国风的外形以及自带的工业景观背景的优势而“圈粉”无数,成为很多游客来首钢园区打卡的第一站。

来自首钢新闻中心的数据显示,前一天通过“AI尚首钢园”小程序预约入园的游客人数超过15000人。这一可喜数据背后承载的,是人们对实地感受冬奥现场和氛围的期待,以及对冰雪运动的向往之情。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游人在大跳台下拍照留念,有的还通过打视频电话的方式与远方亲友分享眼前冬奥景观。

▲游客在首钢大跳台附近打卡拍照(摄影:吕冰心)

首钢滑雪大跳台是本届冬奥会北京赛区唯一的雪上比赛场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场地。其赛后利用的模式,将为未来的奥运场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北京首钢园运动中心副总经理郭晓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作为一个独具匠心的比赛场馆,我们将充分利用首钢滑雪大跳台IP。”根据初步方案,首钢滑雪大跳台赛后利用主要围绕举办世界级赛事、专业运动员训练、承接首发首秀首展商业活动、市民文化娱乐等场景,增加普适性和惠民性,大跳台在一年四季都将得到充分利用。

▲4月初时值清明假期,游客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下享受春光,体验奥运气氛(图片来源:新华社)

除了首钢滑雪大跳台之外,大部分冬奥会场馆也将于近期向公众陆续开放。人们在部分场馆中除了参观打卡,更可享受到在世界级比赛场地运动的独特体验。

例如,“冰立方”比赛大厅计划于4月中下旬开放,将邀请观众体验冬奥运动员流线,走进保留赛时元素的装备区、更衣间,甚至体验投掷冰壶、模拟赛时颁奖。而“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也计划于6月首次对外开放。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目前也已分批次邀请建设者、运行团队人员及家属进场参观体验,这既是对冬奥人的回馈致敬,也是今年5月正式开业前进行的“压力测试”。届时,公众还将近距离接触本届冬奥会上帮助运动员屡创佳绩的“最快的冰”。

▲4月10日,“冰丝带”赛时照明全开,场馆设计、施工、制冰、监理等领域的建设者代表及家属走进场馆拍照打卡,体验见证荣耀的“最快的冰”(图片来源:新华社)

实际上,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之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创造丰厚的冬奥遗产,能为广大民众、主办城市和国家带来长期收益,是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的具体行动。

关于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北京方案”明确了“重复利用、综合利用、反复利用”的原则,众多冬奥场馆将积极申办、举办高水平赛事,开展文旅和综合开发,并向社会开放。

▼ ▼ ▼

冬奥科技成果下沉,惠及普通民众

“科技冬奥”是本届北京冬奥会的一大亮点。科技范儿十足的开闭幕式、比赛场馆、国产冬奥服装等等,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满怀期待的是,不少“冠军级别”的冬奥科技成果在赛后并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正在逐步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中。

以国产冬奥服装为例,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总负责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向记者介绍,本届冬奥会上,中国奥运健儿所穿的就是我国自主设计的“战袍”。

▲中国速滑运动员高亭宇的比赛服在进行风洞测试(图片来源:北京服装学院)

如何将冬奥服装中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应用?刘莉表示,服装与我们的国计民生联系很紧密,所以转化是必要的。其中,“护、暖、美”与公众的需求更贴合。比如,针对“暖”的特性,就是将高效保暖往老百姓的服装中进行转化。“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不少品牌的孵化和合作,给他们做一些设计,目前这些产品已经应用在了老百姓的终端,甚至还给油田、边防人员设计了保暖背心,实现了较好的效果。”

“美”也比较容易实现,刘莉介绍,现在有一些面向俱乐部的合作,同时还有花样滑冰和艺术体操项目的服装设计内容。

“护”对于冰雪运动也很重要,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冰雪运动爱好者都对此有需求,但是相比较而言,“护”在产品成熟度上还有距离,目前还没有往大众市场延伸。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做护具的专业品牌比较少,做好市场推广还有一段距离。

其他冬奥科技也正在走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袁燕军向记者介绍,在冬奥会相关的冰雪装备技术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产化造雪机、压雪车、雪蜡车目前已经在部分滑雪场应用,为公众参与冰雪运动提供服务;帮助中国运动健儿训练的智能化滑雪模拟训练器材,也已经在各种场合投入应用,人们甚至在商场里也能看到这些训练器材,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随时体验滑雪的乐趣。

(摄影:吕冰心)

“这些技术,无论是对‘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还是对未来冰雪运动的推广,都是一个很大的支撑。”袁燕军说。

由于相关产业起步较晚,目前为止,国内的滑雪板等冰雪运动相关运动装备大多是进口的。在袁燕军看来,本届冬奥会正是一个好的契机—市场需求的增大,要求我们匹配更多的研发实力,助力冰雪运动。

“‘科技冬奥’不仅是让科技助力奥运赛事的筹办、举办,实现精彩非凡卓越,也是借助奥运来推动科技创新并惠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有效平台。”他说。

▼ ▼ ▼

兴趣引领,提升冰雪运动的生命力

在申办本届冬奥会的过程中,中国曾向国际社会作出过“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庄严承诺。

▲北京市石景山区广宁街道高井路社区是全国首个“冬奥社区”,社区组织的冬季滑冰、滑雪活动深受居民喜爱,而轮番登场的旱冰、旱地冰壶、桌面冰球也让四季健身成为可能(图片来源:央广网)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从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2021年10月,全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冰雪运动参与率超过24%,“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已经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举办,推动了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冰雪运动跨过山海关,走进全国各地,开启了中国乃至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

记者走访北京某知名连锁室内滑雪培训机构时了解到,自今年冬奥会举办以来,进店体验滑雪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数量明显变多。

滑雪教练员杨松对记者说,“还有一个有趣的变化是:以前报名学单板的学员比较多,自从谷爱凌夺冠后,学双板的人也变多了。”在这些新学员中,儿童和青少年的占比高达七成。

▲在北京某室内滑雪培训机构,教练员正在模拟机上教学员练习双板滑雪(摄影:吕冰心)

“这就是冬奥会的带动作用—大家对奥林匹克精神和冰雪运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后,开始崇尚这项运动,并自觉参与和传承。”袁燕军说道。

李晓鸣也强调了兴趣爱好对于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重要性。“只有对滑雪等运动产生发自内心的真正喜爱,才能够克服现实困难,持续长久地参与其中。”

正因如此,李晓鸣担任主席的北京滑雪协会每年会举办大型的公益课宣传滑雪知识,为学员解读如何挑选雪板等滑雪器材、做好安全防护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向青少年传播冰雪知识和滑雪知识。此外,该组织每年还积极举办各种冬令营、夏令营活动,并利用一些自然水面组织冬季滑雪、滑冰、嬉雪等活动,激发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参与滑雪运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在北京市体育局的支持下,北京市滑雪协会还组建了由在校中小学生组成的北京市青少年滑雪队,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青少年滑雪队。李晓鸣表示,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进一步带动和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小手拉小手”参与冰雪运动。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封闭管理工作的完成,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自4月6日恢复对外开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 ▼

突破时间限制,让冰雪热情长盛不衰

推广冰雪运动,当然不能只靠奥运场馆。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副司长邱汝曾在公开场合透露,截至2021年初,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较2015年增幅达317%;已有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增幅达41%。李晓鸣介绍,目前北京市已有20余家滑雪场,50多家冰场,这比2015年以前,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

其实,我国的大众冰雪运动不仅在空间上实现了增长。有一些技术,甚至让参与者突破时间层面的限制,在非雪季也能自由训练。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旱雪技术的应用,被形象地称为“金针菇”的雪毯。这种模拟滑雪材料采用特殊塑料制成,呈一簇簇整齐排列的芽状。近看这些结构头顶圆圆,支撑的颈部约一根手指长,远看特别像一丛金针菇。

▲在成都新区旱雪场,运动员在“金针菇”打造而成的旱雪道上进行日常滑雪训练。“金针菇”旱雪毯目前已出口到美国、日本、奥地利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并在中国北京、南京、佛山等多个四季滑雪场投用(图片来源:环球网)

据了解,从触感、声音和滑行感受方面来说,“金针菇”对真雪能有90%的模仿度。从整体外观上看,“金针菇”雪毯与真雪也十分相似。旱雪技术起源大约于50余年前,10年前发展成为梳子式和刷子式两种,这些材料没有弹力,摔倒在上面特别疼。相比较而言,“金针菇”雪毯韧性更强,塑料结构就像一根根弹簧,优势明显。

此外,有时一些室内的滑雪模拟机也会用于开展比赛,李晓鸣介绍,已经连续举办5年的全国青少年世纪滑雪挑战赛,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非雪季进行的。

说起滑雪摔跤,李晓鸣提醒大众:滑雪是有一定风险性的运动,初学者容易受伤。因此在冰雪运动普及的过程中,相关运动安全也需要引起重视。

有人调侃,“雪道的尽头是骨科医院”,这虽然是经过一定夸张的玩笑话,但滑雪爱好者确实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技术水平,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雪道运动。不论是滑雪前还是滑雪过程中,我们都要做好相关的安全防护,比如聘请专业的教练员进行辅导、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选择合适的安全防护装备、运动前适当热身等等。只有首先保障了安全,冰雪运动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和持久力,从中收获健康和乐趣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评论
演绎无限精彩
大学士级
发展大众冰雪运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北京冬奥会绝对可以算是新的起点和助推器。
2022-04-20
文峰社区劉洪柱
太傅级
伟大的祖国成功举办了一届“冬奥会”。
2022-04-21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太师级
202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