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丹 王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儿童的体重问题也从三十年前的营养不良体重偏低,转变成如今日益严重的超重问题。2020年6月,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中显示,全国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的体重不同呢?父母们往往会觉得,“能吃”的孩子更可能长胖。其实儿童体重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跨学科问题。伊利诺斯大学的Kristen Harrison等人认为六个层面的因素和儿童的超重和肥胖有关。
第一是遗传问题。父母都偏胖的孩子也比较容易长胖,双生子体型通常都差不多;同卵双生子还要比异卵双生子更像一些。美国有一对从出生开始即被分开抚养的孪生兄弟,兄弟两39岁再次见面时体重是一模一样的。这些例子都说明体重受到遗传的影响。其实,目前科学家也识别了一些和肥胖相关的基因。此外,遗传还能影响一些和胖瘦程度紧密相关的特质来间接影响个体的体重,如喜欢吃什么类型的食物。有人喜欢吃肉,有人喜欢吃菜,个体的胃口上的差异也会影响体重。
第二个是在儿童自身因素。这方面关注得比较多的是儿童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和媒体接触程度。一些没有掌握正确的情绪调节能力的人可能会使用食物来应对负面的情绪,而情绪性进食会导致体重增加。儿童长时间接触媒体,也会增加超重的风险,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孩子们如果花很多时间在视频节目上,那么花在体育活动上的时间可能会减少。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会减少能量消耗,还会降低新陈代谢速度。其次,不少孩子喜欢一边边看视频一边吃东西,不知不觉会吃下较多的食物。第三,视频中零食广告很诱人,而这些食物往往是高热量低营养价值。这类广告也会诱导儿童多吃这类食物。
第三类因素是家庭该因素.从小母乳喂养的孩子,超重肥胖率会低一些。另外,如果父母对超重或肥胖的孩子采用高限制性的喂养策略,可能也会导致儿童的体重问题越来越严重。高限制性喂养意味着孩子们不能自己决定吃什么和吃多少,这反而会增加他们对食物的渴望,从而在允许自由进食的时候补偿性地吃下更多东西。因此,在孩子喂养这件事上,喂什么怎么喂都需要父母的智慧。此外,父母是否与孩子共同用餐,也与儿童的体重紧密相关。家庭餐的食物往往更健康也更有营养,且在家人共同备餐及用餐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学习到关于健康饮食的信念和态度。家人一起用餐也会相应减少儿童边看视频边吃饭的不良用餐习惯。这些都对控制儿童的体重有利。
第四类因素的是儿童居住的社区的影响。如果一个地区的绿化水平高、可获得的体育设施越都丰富,那么儿童的肥胖率就低。因为这样的社区为儿童提供了适宜锻炼的环境条件。增加了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自然就降低了孩子们超重肥胖的风险。此外,儿童居住地与各种类型的食品零售地点的距离也会对儿童的体重带来潜在的影响。生活在更远离快餐店、更靠近超市的社区让孩子们天然地远离了那些热量高、营养低的快餐食品,而离超市近的家庭也更可能买到健康的食材,家庭餐食也可能也更加有营养。
第五类因素是文化和国家层面的因素。一些文化传统认为胖代表吸引力和健康,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儿童的体重问题也会更为严重。再如一些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引导人们选择高热量低营养的快餐食品,这也会增加超重的风险。此外,餐桌文化,比如在餐盘的大小,也会对食物的摄入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就餐时使用的餐盘越小,人们的食物摄食量也越小。就国家而言,越是富裕的国家越是容易受到体重问题的困扰,因为食物在这样的国家很便宜。还有一些国家通过给含糖饮料征税来限制人们对于这类饮料的获取,这类政策制定、推广、执行会对儿童健康的造成影响。
总之,儿童的体重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在体重这件事上,除了看到孩子的进食行为外,还要看到遗传基因、文化传统、社区、家庭环境和儿童自身的情绪调节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李丹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王葵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