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摇蚊又上了新闻,每年春天它们都能妥妥火一把~!
图片来源:人民融媒体
说起摇蚊,它的名字你可能很陌生。但每年春季当你走在湿地或者池塘边,那些在你头顶恋恋不舍不想离开的小飞虫,就是它们呀!
因为外形与臭名昭著的伊蚊、按蚊、库蚊十分相似,所以摇蚊遭到人们的嫌弃,甚至对它们大打出手。实际上,人家可是从不吸血的“小可爱”~
伊蚊、按蚊、库蚊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摇蚊(雄)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为什么摇蚊不吸血?
摇蚊是摇蚊科(Chironomidae)昆虫的统称,Chironomidae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哑剧或哑剧表演者。它们的英文名非常贴切non-biting midges,译为不咬人的蠓虫。摇蚊飞行时的确没有嗡嗡声,十分安静。摇蚊科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从北极到南极大陆,海拔跨度从100米到5000多米。
摇蚊是一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需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摇蚊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水中度过的,羽化之后只能存活几天时间,在这几天时间里还要努力寻找配偶,完成繁殖任务才肯死去。
摇蚊(雌)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那么为什么蚊子吸血,而摇蚊不吸血呢?
首先蚊子也通常是雌性才会吸血,为了繁衍后代它们也是拼了。而摇蚊不吸血的原因与它的生理构造和生活习性有关。成年后的摇蚊并没有像蚊科昆虫那样的刺吸式口器(很多公蚊子也木有),由于口器退化,成年后的摇蚊几乎不吃不喝,短暂的生命只为繁殖。
所以,摇蚊只是让人看起来不舒服,但它并不咬人!
飞在你头顶的摇蚊,其实在相亲
春天,当你走在水边时很可能会偶遇摇蚊的大型相亲现场,密密麻麻的它们正在奋力的找着对象……(在你头上跳舞)
这种疯狂的求偶交配行为,科学家们将其称为婚飞(mating swarm)。
图片来源:蝌蚪君
摇蚊的婚飞多发生在春夏的傍晚,摇蚊群会选择一个“风水宝地”——有婚飞标识物的地方,所谓的标识物就是能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反差的区域。
在郊外,通常是水面、树叶、树冠甚至是牛粪等地方;在城镇,摇蚊会选择建筑物附近。这些地方的普遍特征就是具有明显锐利的边缘和一定的亮度差,看来摇蚊也挺会搞氛围的哈!
此外,摇蚊也很偏爱那些颜色浅、能移动的标识物,比如一颗锃光瓦亮的光头。当然不同种的摇蚊偏好也有所不同,有些摇蚊会被黑色的标识物吸引。
其实摇蚊这种“跟着人”的行为,往往会给人们带去困扰。成虫随着人的走动,在头顶飞舞,如果不慎入眼,轻则影响视线,重则引起结膜发炎。
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是一种仅次于尘螨的强烈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不少居民因接触而过敏,使其成为哮喘和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诱发因素。在居民区和饮食摊点也时常有大量摇蚊光顾,它们时而飞人居室,时而落入食物中,引起不适。
鱼缸里的摇蚊宝宝
摇蚊幼虫(也称红虫)是淡水底栖动物中的主要类群,参与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且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因此成为鲤、鲫、鲑、鳇、鳗等鱼类的优质天然饲料。
另外,摇蚊幼虫饲料不同于人工饲料,鱼吃人工饲料会在水中留下残饲,这些残渣随着时间的推移腐败分解从而引起水质变坏。因此在饲养热带鱼、金鱼等高级观赏鱼时,要避免水质污染,摇蚊幼虫是首选的理想饲料生物。
“上等口粮”,图片来源:蝌蚪君
生殖节扭曲180°的海生摇蚊
身材娇小的摇蚊不光会出现在城市里,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也会看到摇蚊的身影。
在现存和已知的11个亚科中共有3亚科12属,约50种纯海生摇蚊。它们因为生活在与陆地淡水完全不同的环境,进化出了一些独特结构和生存策略。
为了应对起伏不定的海面和强劲的海风,海生摇蚊进化出了独特的结构。它们拥有似桨的变异翅,延长的前大腿和疏水性良好的爪垫;这些结构使得它们能够像水黾一样,克服水的表面张力在水面上滑行。
海生摇蚊属(Pontomyia)有一种摇蚊可以将自己的生殖节(着生生殖器的体节)扭曲180°,由传统的背交演化到了较为高等的“腹面交”。
面对适应能力如此强的摇蚊,我们与其厌烦它们不如接受它们的存在。在出门时戴好口罩,既能防病毒,还能防杨絮、柳絮、虫絮钻进口中,真是一举两得啊~
参考文献
1、王俊才,王新华著.中国北方摇蚊幼虫[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2、Gullan,P. J.; Cranston, P. S. The insects: an outline of entomology. John Wiley &Sons, 2014.
3、Hashimoto,H. Notes on Pontomyia natans fromSado (Diptera, Chironomidae). Science Reports of the Tokyo Kyoiku Daigaku, 1959.Section B 9: 57–64.
4、Ashe, P., & O’Connor, J. P. (2012). A World Catalogue of Chironomidae (Diptera). Part 2. Orthocladiinae. Dublin: Irish Biogeographical Society.
5、Surgeoner, G. A., & B. V. Helson. (1977). A field evaluation of electrocutors for mosquito control in southern Ontario. Proc. Entomol. Soc. Ontario 108:53–58.
6、Nasci, R. S., Harris, C. W., & Porter, C. K. (1983). Failure of an insect electrocuting device to reduce mosquito biting. Mosquito News. 43:180–184.
►►►
审核专家:何嘉乐,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东北驻地工作组项目官员。
END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菠萝冰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