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黄盖湖喜现野生胭脂鱼

中国绿发会
长期致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
收藏

2022年5月6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组(简称绿会BCON)一位专家志愿者神农草先生发来消息,在黄盖湖发现了一条胭脂鱼。发现后,这条鱼已经被放归野外水域。

在获悉此事之后,绿会BCON专家李振文老师表示,“太激动人心了! 我们永远不要怀疑生物多样性奇迹的存在”。几位同志一致认为,黄盖湖遇见难得。据了解,附近并没有过养殖胭脂鱼的,基本可以断定这是一条野生鱼。另外,据悉,当地曾是胭脂鱼保护区。

根据长江水产研究所的此前的信息,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是亚口鱼科在亚洲大陆分布的唯一单型属、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胭脂鱼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级物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长江上游数量为多,其长江产卵场在上游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葛洲坝、三峡大坝截流后,中下游亲鱼已不能上溯到上游产卵场产卵。坝下江段虽发现有繁殖群体,但产卵场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成捕捞过度,因而自然野生群体数量下降趋势非常严重。保护该物种的种质资源已迫在眉睫。

胭脂鱼被誉为中国特有的“美人鱼”,具有洄游习性,曾经是长江流域的大型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幼鱼经常群集在水流比较静止的乱石之间;喜欢生活在水的上层,游动缓慢,成鱼及未长成的成鱼栖息在水的中下层,行动矫捷。每年2月中旬,性腺接近成熟的胭脂鱼亲鱼均要上溯到长江上游的急流中产卵繁殖,等到秋季退水时期,又回到长江干流内越冬。

半个多世纪前,胭脂鱼在长江还是繁盛的种群,但今天,人们已经很难目睹它们的倩影。从目前记录的出现频度和分布情况看,野生胭脂鱼数量在长江已经岌岌可危,闽江流域几乎已经绝迹。(萧野,2021)[4]

四川地区渔民曾有“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之说(腊子、象分别指中华鲟、白鲟,黄排指胭脂鱼 )。[4] 就拿岷江流域来说,根据一篇文献的研究(陈春娜,2008),四川省宜宾市渔业社1958年的统计显示,胭脂鱼曾经在岷江占渔获物重量的13%以上;20世纪60年代在宜宾扁窗子库区,胭脂鱼的渔获量还占了13%;但是到了70年代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以前,胭脂鱼资源量就已明显减少,70年代中期降到了2%。1981年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截流之后,阻隔了亲鱼产卵通道,致使长江上游胭脂鱼几近绝迹。[7]

胭脂鱼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篇》中已经被列为“极危”物种。绿会工作人员也注意到,胭脂鱼已经被作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保护鱼类,纳入了我国2018年3月三部门联合发布的《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资源过度利用、水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部分流域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加剧,水生物种资源严重衰退,已成为影响中国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推进,为破解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难题,提升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水平,提供了有利契机。在长江大保护中,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尤其是大力推广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让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不是在当代人就损耗殆尽、而是能可持续地惠及子孙后代。

评论
演绎无限精彩
大学士级
保护“极危”物种,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让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不是损耗殆尽,而是能可持续地惠及子孙后代。
2022-05-17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太师级
2022-05-17
宁远县陈世权
少师级
胭脂鱼被誉为中国特有的“美人鱼”,具有洄游习性,曾经是长江流域的大型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20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