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志丨走进伍连德,回顾“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大美科学 2019-01-18 作者:王丽娜 |
1. 少年得志
哈尔滨伍连德纪念馆院内的塑像
1879年3月10日,伍连德出生于马来西亚北部的一个小岛——槟榔屿。他的父亲是广州人,年少时迁居于此。
童年时期,伍连德学习刻苦。晚上家里公用的煤油灯熄灭后,他就“点燃粗陶碗上沾着干瘪细绳的小椰油灯,在昏暗摇曳的烛光下苦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1896年,17岁的伍连德考取了英女皇奖学金,于是,他前往英国,赴剑桥大学的意曼纽学院就读,开启了7年的留学生涯。
他在学术上表现非常突出。在大三时,就获得进入圣玛丽亚医院实习的机会,成为该医院的第一位华裔实习医生。后来,他获得意曼纽学院研究奖学金,于1902年到利物浦研究疟疾,1903年到德国哈勒大学后又到巴黎巴斯特学院研究细菌学。在这期间,他遇到的导师都是微生物学界国际上的顶尖学者。
1903年,他学成回到马来西亚。
2. 来到中国,与传染病搏斗
1907年,伍连德在马来西亚收到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邀请,请他出任天津陆军医学校的副监督(副校长职)。他的妻子也是一位中国人,在妻子劝导下,一家三口前往中国。
1905年伍连德结婚。前右四为林文庆,前右五为新郞伍连德,前右六为新娘黄淑琼。上为黄乃裳
2.1
治鼠疫
1910年年底,哈尔滨一种烈性传染病开始流行。病人先发高烧、打寒战,后胸闷、咳嗽、咯血痰,不久便窒息死亡,死后皮肤呈暗色,并且死亡率奇高。这是14世纪以来最大的传染病。
当时,中国医学非常落后,俄国与日本威胁说,中国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这场传染病,他们会派专家与军队接管,这意味着他们要夺取东三省主权。伍连德深知这种传染病之顽劣,但是,他毅然决定冒着生命危险临危受命,当即前往东北。
到达哈尔滨后,他发现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期已经错失,需要解剖尸体化验来确定这种流行病。然而,当时解剖尸体是绝对不会被中国人允许的,他只能顶着巨大压力秘密进行尸体解剖,最后确定这场流行病正是鼠疫。
伍连德发现这种疾病会通过飞沫传播,他大胆推断,这应该是肺鼠疫,比普通鼠疫凶险百倍。
然而,对于伍连德的这个理论,各国有经验的专家均持否定态度。他们有的不承认这是鼠疫,有的虽然承认是鼠疫,但是不相信它能够通过飞沫传播。当然,更没有人相信伍连德能够控制住鼠疫。所以,对于伍连德提出的“应采取隔离”措施,自然就无法有效实施。
疫情不断向南蔓延,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现案例。
这时,却出现了一个意外。法国医生迈斯尼有着参与印度和香港等地鼠疫经验,他不相信伍连德的“隔离”理论,因此来到疫区后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然而,才短短不到10天,他便感染鼠疫身亡。
迈斯尼的死亡使人们的态度一下子发生彻底转变,伍连德的意见这才得到尊重。
堆积如山的死尸棺木、第一次火化1400具尸体以及发现鼠疫感染者曾经居住的房子被烧掉。哈尔滨市
伍连德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在哈尔滨傅家甸疫区采取严格隔离措施,随后东北各个地区开始效仿。在伍连德的指挥下,傅家甸的死亡人数开始下降。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死亡人数就降为0。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科学理念有效遏制疫情蔓延的成功范例。
1911年1月,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
1911年春节,傅家甸坟场焚尸,大火烧了三天。图为伍连德指挥衙役焚烧发现疫情的住所
1911年,哈尔滨的停业的客栈、学校等被用来当做防疫的办公室、消毒室和病房
1911年,消毒车准备出发
对抗鼠疫时,在傅家甸内成立的滨江防疫疑似病院
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第一个鼠疫实验室里
1911年7月,伍连德博士与俄国柴布洛尼博士率领中俄联合考察队到中国满洲里和俄国博尔贾考察
当年疫情统计表
1911年3月18日,英国《伦敦新闻》以伍连德等人在哈尔滨进行的鼠疫防治工作进行报道
1917年芝加哥《现代医院》,对中央医院的报道
1920年,哈尔滨大疫再起。伍连德早有预测,在他的领导下,这场鼠疫很快被平息下去,死亡人数占总人口的1%,而上一次这个比例为10%。
2.2
治霍乱
1919年,哈尔滨出现霍乱病例。在伍连德的主持下,及时收治病人,感染人数13万,死亡人数仅4500人。
满洲里,在鼠疫人员带领下,伍连德到居民集居区查访鼠疫患者(1921年)
1926年,远东又开始流行霍乱,也是在伍连德的主持下,这场霍乱中方医院死亡率为17%,而俄方两个医院分别为35%和65%。可见,伍连德对霍乱的抗击非常有效。
1932年,正值“一·二八”事变,上海霍乱流行。伍连德考察后认为上海防疫规模与这座城市的人口与经济很不相称,他促使各方出资,在上海设立了中央防止霍乱临时事务所。霍乱很快扩散,全国几乎所有省都出现病例,近10万人发病。伍连德追究霍乱根源,标本齐治、防患于未然。他不仅治病救人,为上百万人接种疫苗,还要求相关领导从源头上提供清洁饮水。在他的指挥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死亡率控制在7.4%,而英法租界中的外国人病死率为30%。
3. 治学严谨,心系祖国的科学事业
大疫之后,伍连德曾两次收到邀请出任国家卫生系统最高领导,他都以哈尔滨防疫总处工作严峻为由拒绝了。在伍连德的防疫工作中,无不体现出他严谨的科学精神、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以及他的高瞻远瞩与远见卓识。
3.1 致力于中西科学文化融合与交流
鼠疫的成功控制使国内外学者的态度很快扭转,伍连德名声大噪,被赞誉为“防疫科学的权威”。
1926年,哈尔滨第2次鼠疫被平息后,伍连德著的《肺鼠疫论述》才出版发行。这部肺鼠疫学著作,是鼠疫防治理论的里程碑著作。也是因为在肺鼠疫防治方面的出色工作,他于1935年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
伍连德说,其实在20世纪10年代就想写这个论著,但是他深知肺鼠疫应该再反复考证、慎重结论,所以,将撰写《肺鼠疫论述》想法一直压抑。这本著作不但体现出伍连德治学的严谨,也促进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交流。
为了将中国医学介绍给国外,他与中国医史学会会长王吉民合撰了英文版的《中国医史》,填补了中国学者向世界介绍中国医学史的空白,受到国际科学史界的高度评价,扩大了中国医学的影响。
此外,他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学术会议,对20多个国家进行医学方面的考察,不仅宣传科学防疫思想,还发表科学进步、社会改革等先进观点。他为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搭桥建路!
伍连德博士与洛克菲勒基金会Welch 医生和 Victor G. Heiser 博士在PUMC
3.2 致力于中国的医学教育与医学现代化
伍连德受过西方正统的医学教育,看到中国与西方在医学上的差距,他曾说,他想做一点儿较大的医务事业,同时也想得个机会为祖国服务。
1908年,伍连德刚到中国不久便进入陆军军医学堂。伍连德发现,校中老师多为日本教授,他们的教学是自私的,只培养优秀的看护或战地包扎伤员等技巧,并且重理论轻实践,将来还得仰仗日本。有着西方7年正统医学教育的伍连德意识到教学改革的严峻性,他在教材上开始使用欧洲最新教材来代替日本陈旧教材,教学方法上重视实验教学,并加入英文教学,使学生经过几年学习能够用英文阅读交流。短短两年的时间,就为中国军队输送了合格的现代军医,这是他迈出改革中国医学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
伍连德博士拍摄并珍藏的北京协和医院建成时的图片
此后,伍连德不断致力于中国的医学教育改革。1913年,他向大总统袁世凯递呈了《拟改组全国医学教育备忘录》,提出建立国家医学会、加速举办现代医学院,发展中国医学教育等。
伍氏口罩
伍连德先后在中国建立了20所现代化医院和医学研究所,致力于建设更多的现代化医院,提高中国的医学教育与医学水平。他在自传中写道,中国应该汲取西方诸如严肃的规划意图、严格谨慎的商业管理等精华,去除拜金主义、追求享乐等糟粕,他坚定地相信中国会很容易踏入现代化国家之列。
1920年代的中央医院。医院座落在京城阜内大街帝王庙西侧
伍连德博士在1921年9月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开办仪式上,受特别邀请宣讲其学术论文《论肺鼠疫》,图为主席团代表鱼贯进入礼堂
纵观伍连德的一生,他能成为国际著名的卫生防疫专家,成为中国防疫、医学教育与医院管理的先驱,与他精益求精的治学作风、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高瞻远瞩的科学思想、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以及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密不可分。
大抵科学界有所建树的学者,都闪现着这些宝贵品质之光。也许,正是这些宝贵的品质,才使他们成为一代大师!
作者:王丽娜
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导报》编辑。
《发现伍连德——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作者:王丽娜,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导报》编辑。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