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电影民族化的破题之作腾讯科普 2019-02-01 作者:阎安 |
文/阎安(科幻作家、导演、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电影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阎安 科幻作家、导演、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电影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2019年这个春节,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的热情终于被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原作的影片《流浪地球》点燃。这部如实反映了中国电影工业发展高度的合格之作,对成功树立我们电影人与科幻人的自信心,无疑是意义重大的。
《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现阶段中国电影制作具备了与世界比肩的技术,更让众多向着科幻电影领域探索实践的电影人看到了与传统好莱坞大片所不同的中国标签,因此从科幻电影的方向性上,这部影片所做的尝试,无疑使之在中国科幻民族化的进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流浪地球》虽然不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科幻片,但它足以被看做引导中国科幻电影继往开来的破题之作。
古人应试创作时,按例必须在开篇阶段写上一两句话,以阐明全文要义,引导后续的行文方向。以此形容《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片的地位,是因为自1905年科幻小说的创作引入中国之后的百余年内,中国科幻作家几代人在努力推动的一件事,就是中国科幻小说的民族化。现代科学很长一段时间里具有典型的西方强势,这也导致基于科技发展去诠释未来与未知的科幻小说,自诞生以来,难以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与思维习惯的影响,与中国基层大众的精神需求乃至文化习惯存在一定距离。中国科幻长期以来始终处于小众题材的范畴,究其根本,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族化的重要性。
而在电影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最能充分展现音画震撼效果,挑战观众想象的科幻电影,在中国具备了极大的市场空间。但此前中国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科幻电影迷,只有被进口大片培养起来的好莱坞科幻电影迷。造成这种局面,实际也是因为科幻电影被好莱坞带进了一个套路制作的迷宫,中国科幻从2014年就在呼喊打造科幻电影元年,却连续多年在市场中铩羽,关键问题正是没有真正找到一个“Made in China”的核心元素。
“行星发动机全景版”海报
幸运的是,《流浪地球》在摄制之初显然重视了这个问题,并且用一种很中国的方式,让这部本来以面对整个世界乃至迈入宇宙大环境为背景的作品,展现出与好莱坞思维完全不同的中国文化色彩。这个清晰的文化印记,极为有效地移除好莱坞经典模式加在科幻影片创作上的固有灯罩,让民族特性、中式文化深刻融入故事、融入人物,并借助比肩世界水准的制作技术,让作品本身发出了无法抗拒的中国之光。
《流浪地球》虽然更像是一部以抢险救援为故事基础的灾难片,但它与《2012》《后天》《天地大冲撞》等灾难题材的科幻片不同的是,影片着力在主题中灌注了“回家”“传承”这样的典型中国文化元素。“家”是中国人最看重的生活内容,如同中国每年异于全球所独有的景象——“春运”,就是中国人“家文化”最有说服力的表现。在外辛劳一年,最终不惜奔波千里回家,是为了体会只有家才能给予的那份幸福。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家在,生活才充满目标。《流浪地球》无疑找到了这个最能引发国人共鸣的看点,迁延至“地球在,人类文明就在”。这也很好地用中式思维诠释了“带地球一起搬家”这样一个疯狂想法的民族文化意义。另外,无论是影片中刘培强与刘启两位主角的父子之情,还是100代2500年的地球流浪计划,都同样展示着中国人对“传承”的看重。我们是世界上最看重生育与孩子的民族,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族发展的希望,传宗接代的信念至今还在众多国人心目中有着极高地位。讲述“传承”的故事,势必可以在作为观众主体的基层国人中形成足够的认同感。
如此看来,从根本上融入中国文化内涵,实现符合国人认知习惯的民族化表达,电影《流浪地球》已经扎扎实实地迈出了第一步。曾有人说,“刘慈欣以一人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拉到世界水准”,这是一个很悲情的成就,而现在看来,《流浪地球》已在电影工业水平上体现了世界水准,希望这不再是仅凭其一部之力。
祝《流浪地球》公映成功。也祝中国科幻电影能有更多具备典型民族色彩与精神表达的作品以此找到突破,努力跟上来,共同见证中国科幻民族化的成功。
责任编辑:杨茗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