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的时候血糖升高,还能愉快地吃吃吃吗?

中国药学会 2018-12-05 作者: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 赵瑞

  

  妊娠期是女性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期间可能并发一系列疾病,其中一种就是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糖尿病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妊娠前已有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另一种则是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而妊娠期糖尿病(GDM)就是指的后一种情况。

  妊娠期糖尿病的原因

  妊娠可能诱发一种伴有生长激素、孕酮、胎盘催乳素及皮质醇水平升高的胰岛素抵抗状态,可以导致妊娠中后期葡萄糖处置能力的改变,容易引起血糖升高。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孕24~28周以后,并在32~34周达到高峰,大部分患者在结束分娩以后6~12周,体内血糖会逐渐恢复正常。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要求所有的妊娠女性在妊娠的24~28周进行75g糖耐量实验(OGTT)测定血糖,以筛查妊娠糖尿病,产后6~12周要求其复查血糖。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表中的GDM诊断标准基于全球的研究做出的更新,旧的GDM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5.3mmol/L,75gOGTT试验1小时血糖≥10.0mmol/L,2小时血糖≥8.6mmol/L,而且3项指标中的2项符合方可诊断,新的诊断标准下调,并且只要1个时间点的血糖异常就被诊断。之前标准的发病率为8.9%,而新标准发病率将达到14.7%,如今二胎时代,高龄孕妇增多,这个比例或许更高,值得妊娠妇女和医生加倍关注。

  妊娠期糖尿病的处置方案

  GDM患者的血糖波动相对较轻,血糖容易控制,多数患者可以通过严格的饮食计划和运动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仅部分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应将空腹及餐前30分钟血糖控制在3.3~5.3mmol/L之间,餐后1小时低于7.8mmol/L,餐后2小时及夜间血糖控制在4.4~6.7mmol/L之间。应避免低血糖发生。

  1第一步: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需要既能保证孕妇及胎儿能量需求又能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而不发生饥饿性酮症,尽可能选择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例如以全麦代替精制面粉,以木糖醇代替葡萄糖摄入,增加粗粮摄入等,仍不能控制者可以考虑使用糖尿病专用营养代餐;调整饮食结构,建议各营养成分的供能比例为:蛋白质15%-20%,脂肪25%-30%,碳水化合物50%-55%,其中碳水化合物不少于每天175g,以保证胎儿大脑获得足够的血糖供应,蛋白质供应量依据孕期逐渐增加,在60-100g。采用少量多餐制,每日能量分配在56次,三餐正餐之间加餐,即正餐后2.5-3小时加餐一次。

  

  饮食后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并降低餐后血糖(约降低1mmol/L左右),一般来说餐后30分钟开始运动,运动时间40分钟左右为宜,不建议运动时间过长,以防发生酮症,因为酮体的产生可对胎儿的智力及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第二步:药物治疗

  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一周后仍不能达到理想状态建议采用药物治疗,国内没有批准任何口服降糖药物用于治疗妊娠期间的高血糖,推荐使用胰岛素治疗,因为胰岛素分子量大不能透过胎盘屏障不影响胎儿。人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均可用于GDM,可以选择品种包括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胰岛素的使用剂量需要在血糖监测及医生指导下确定并逐渐调整至适当方案,孕妇应学会简单的自我监测和调整方法。

  

  新西兰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用于妊娠糖尿病的治疗未对子代产生不良影响,美国和加拿大批准了格列本脲用于妊娠糖尿病治疗,但仍需更多的临床观察。之前有指南建议妊娠期糖尿病可以用二甲双胍,但是最新指南不推荐了。

  重要提示

  孕妇能量限制不能过于苛刻,一定要保证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定期B超检查确定胎儿生长状况良好!!

  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

  这里不想危言耸听地写太多,简单的说就是血糖太高,胎儿生长较正常情况不一样,生长快,体重大,生产不容易,存在发育异常风险;出生后容易出现低血糖,今后患糖尿病风险也高一些。血糖高的妈妈们一定要重视,遵循处置方案干预才对!

  妊娠期糖尿病的预后

  大部分GDM患者在结束分娩以后6~12周,体内血糖会逐渐恢复正常,但是这部分女性在日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远高于一般人,尤其是肥胖者。少数GDM患者产后血糖仍然很高,属于糖耐量异常者或者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变迁和血糖管理》《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2013  

  出品: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

  作者:赵 瑞

  审核:于晓佳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药学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