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这些可能引起低血压的药物!

中国药学会 2019-01-25 作者: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 王诗卉 王鑫

  高血压是人们普遍都知道的一种慢性疾病,但是由于药物引起的药源性低血压就不见得人人都知道了。让我们通过下面这个真实的案例来了解一下“药源性低血压”。

  案例简介

  李大爷今年74岁,因为前列腺增生的问题,最近开始服用一种叫“高特灵”(通用名:盐酸特拉唑嗪片)的药物。

  近日,李大爷在家用热水泡脚的过程中突然感觉到两眼发黑、头晕无力,赶忙叫来家人将其扶卧在床上。过了半个小时,头晕的感觉缓解了,家人们很是纳闷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李大爷继续坚持规律服药。可渐渐的,他发现每天清晨起床后自己总是头晕得厉害,甚至几次晕倒在地。

  最终,在家人的劝说下李大爷来到了医院进行住院观察治疗。

  

  什么是药源性低血压

  低血压是指成人收缩压低于或等于 80mmHg或高血压病人收缩压下降幅度超过或等于80mmHg。体位性低血压是指病人因体位改变而引起的血压下降。譬如病人由卧位突然站立或站立时间过久,由于血液循环的反射性调节发生障碍,引起头晕、心悸、面色苍白、手足麻木甚至晕厥,还有的病人因此跌倒而引发外伤。此类症状可因用药而诱发,故又称药源性低血压。由药物引发的体位性低血压是临床用药中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许多病人常因不能耐受而中断治疗。

  

  哪些药物容易诱发低血压

  分类

  常用药

  备注

  解热镇痛药

  阿司匹林

  因血管扩张作用,造成血压下降

  镇静催眠药

  地西泮

  较大剂量或静注速度过快可致血压下降

  硝西泮

  苯巴比妥

  苯妥英钠

  硫酸镁

  大剂量静注可引起心跳骤停

  扩血管药

  硝普钠

  可致血压骤降

  硝酸甘油

  硝酸异山梨酯

  镇痛药

  吗啡

  可使组胺释放,致周围血管扩张,引起低血压

  哌替啶

  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

  剂量过大或静脉注射时,可引起低血压

  普鲁卡因胺

  利多卡因

  普罗帕酮

  托卡胺

  胺碘酮

  维拉帕米

  维生素类

  维生素K1

  静注过快时,血压剧降,可致死亡。

  抗疟药

  奎宁

  大剂量中毒时会导致血压骤降。

  利尿剂

  呋塞米

  较大剂量或长时间应用可致低血压。

  氢氯噻嗪

  氨苯蝶啶

  抗震颤麻痹药

  左旋多巴

  超剂量时可引起低血压,严重者可出现昏迷与惊厥,甚至死亡。

  金刚烷胺

  抗抑郁药

  丙咪嗪

  大剂量应用时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心律紊乱,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阿米替林

  氯丙嗪

  α受体阻滞药

  酚苄明

  主要不良反应为体位性低血压。

  哌唑嗪

  乌拉地尔

  拉贝洛尔

  特拉唑嗪

  肼屈嗪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卡托普利

  易发生首剂低血压。

  依那普利

  培哚普利

  

  医师和临床药师经过细心监测和询问,很快发现了李大爷这些症状发生的关键因素!

  原来,李大爷发生的这种症状叫做药源性低血压,而他一直服用的这种叫“高特灵”的药物正是导致症状发生的原因!

  李大爷服用的药物就是上表中提到的特拉唑嗪,它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加之其又用热水泡脚,进一步扩张血管,就发生了两眼发黑,头晕无力的症状。

  

  如何预防药源性低血压

  大多数药源性低血压是一过性的,休息后可自愈。但部分患者发展急骤,个别情况下可引发严重后果,因而应加强防治。

  凡服用,特别是首次服用上述(或其它)可能诱发低血压的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用药反应情况逐步调整剂量。

  用药后安静平卧30分钟至1小时。转变体位时宜缓慢,如从卧位站立,应先缓慢坐起,稍做休息后站立片刻,再缓慢起步,这样可使体内血液循环有一个调节、适应的过程。

  如果在用药过程中突然出现低血压,不必惊慌失措,应立即平卧,适当垫高下肢,以增加静脉回流量。如果确定所服用的某种药物是其诱因,必须立即停用或减量,多数患者可恢复正常血压。

  值得一提的是周围环境温度高、热水浴、运动及饮酒,均可促进或加重药源性低血压。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无原因的头晕、乏力、嗜睡,甚至晕厥等症状;或卧位时血压正常,站立时收缩压及舒张压迅速下降 20-40mmHg,出现头重脚轻、眩晕、乏力等症状,均应考虑与近期用药的联系,警惕药源性低血压的发生。

  

  

  奥运知识小链接

  

  

  提问时刻

  氢氯噻嗪是兴奋剂吗?

  氢氯噻嗪为利尿药、抗高血压药。主要适用于心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和肾性水肿:如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氢氯噻嗪具利尿作用,利尿剂的临床效应是通过影响肾脏的尿液生成过程,来增加尿量排出,从而缓解或消除水肿等症状。

  目前,运动员服用目的是通过快速排除体内水分,减轻体重;增加尿量,来尽快减少体液和排泄物中其他兴奋剂代谢产物,以此来造成药检的假阴性结果;加速其他兴奋剂及其他代谢产物的排泄过程,从而缓解某些副作用。

  这种药品本身不具备兴奋作用,但用此类药物能加大尿液的排出量,可在赛前减轻体重或稀释尿液中的违禁药物,因此在2016年禁药名单中被列入S5类别,赛内赛外都禁用。

  运动员为提高成绩而最早服用的药物大多属于兴奋剂药物——刺激剂类,所以尽管后来他们使用的其他类型药物并不都具有兴奋性(如利尿剂),甚至有的还具有抑制性(如β-阻断剂),国际上对体育运动中的违禁药物仍习惯沿用兴奋剂的称谓。

  如今通常所说的兴奋剂不再是单指那些起兴奋作用的药物,而实际是对体育运动中违禁药物的统称。

  出品: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

  作者:王诗卉 王鑫

  指导:崔向丽

  编辑:司徒伟 马岩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药学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