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0234136_SM.jpg

创伤救护新概念(The New Concept of First Aid for Traumas)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2019-07-18

  在我国传统的急救概念中,一谈起急救或救护就是指止血、包扎、固定、搬运这“四大技术”。直至今天,很多出版物中也都是这样的内容,以及不厌其烦地将绷带、三角巾的各种包扎方法的示意图一次次地重复着。这是20世纪60年代,在广大民众中普及的四项救护技术。

  “四大技术”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起源于“二战”。战场上,外伤出血、骨胳断裂,司空见惯。及时的止血和伤口的包扎,迅速的骨折固定和伤员后送,是减轻伤亡、保存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这“四大技术”在战争年代,发挥了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

  但是,和平时期,尤其是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生活、生产、工作的模式与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疾病、急症、创伤、灾害等对人的影响与危害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尤其是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如果断续沿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这四项技术,作为现场急救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了。为此,著者多年来在各种场合呼吁,在转变我们急救观念的同时,要重新建立组合急救的内容。著者与国际急救界同行们重申了这样的完全一致的理念:急救,首先是救命。在救命的基础上,再来涉及具体的、局部的、危重急症和创伤的处理。

  这就是,以心肺复苏为主,包括创伤救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现代现场救护的基本主体(包括常态下的、非常态下的、个体的、群体性的)。1989年在瑞典斯得哥尔摩,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举行的“首届世界预防事故和伤害会议”提出并产生了《安全社会宣言》。这是基于现代城市意外伤害、天灾人祸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安全生产、生活,已构成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并随着都市现代化而在继续恶化而提出的。

  现代生活的家居环境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有明显不同,在急救运作上,传统的方法已难适应。在急救器材装备上,即使是现场使用的简易的器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对救护的操作技能、装备的应用,也需要进行知识技术的更新。

  十分明确而且清晰的一点是,现代生活的外伤即应称为创伤,它不再如战时出血、骨折那样比较简单。而主要以多发伤、复合伤形势出现。这就更要求意外事故发生后,现场及时正确的救护和搬运后送,不仅仅是救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要能减轻伤残。交通创伤、地震中发生的脊柱损伤很多,正确的现场救护、搬运,可以避免截瘫发生。

  在现场救护中,往往还存在一个“先脱险才救人”的现实,这也是应该引起重视的。救人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在突发公共事件重大灾害救援上,还要注意对群伤的“检伤分类”。这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将当时十分有限的医疗资源,在面对众多急需处理的伤病员的现场,能最充分地发挥作用。

  为了叙述方便,同时也为了照顾到传统的情况,本书对创伤救护的原则,以止血、固定等序列介绍,但读者必须有一个“综合”概念,受伤者大多是多发伤、复合伤,应本着先救命,后救伤的原则。

责任编辑:李华慧

上一篇:急性中毒

下一篇:创伤止血法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