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9月14日,我国著名农学家沈学年出生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8 |
沈学年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耕作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高等农业教育和作物科研事业,鉴定出多种优良品种水稻,为我国的农业教育和作物科研事业贡献卓著。
1906年9月14日,沈学年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市。1922年,考入南京江苏第一农业学校,毕业后升入南京东南大学农科,1928年又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30年毕业后任浙江省稻麦改进所技士及浙江上虞五夫稻麦育种场技士兼主任。1932年到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33年受聘于金陵大学任讲师。1934年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得硕士学位,1935年10月归国,在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改组为西北农学院)任农艺组技师兼副教授。1940-1945年任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兼农艺系主任,同时还兼任教学试验农场主任。1946—1989年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教授。
在金陵大学工作期间,沈学年发现了“1-3-86”和“宁波晚籼”两个纯系水稻的茎秆细健,抗螟力强,为此,他写成《水稻抗螟育种》一文,收录于《作物抗虫育种》硕士论文中,是我国当时从事作物抗虫育种的一篇重要文献。
在西北农学院任教期间,沈学年教授在广泛搜集小麦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分别从潘氏世界小麦和当地小麦中系选出“碧玉麦”和“蚂蚱麦”,并在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后来,为我国北方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的小麦良种“碧蚂1号”就是这两个品种杂交选育出来的。1953年,他出版的《水稻》一书,是我国较早论述水稻生产的一本著作。后来,他又陆续出版了《作物栽培学》《实用水稻栽培学》《多熟种植》等多部著作。
作为我国耕作学的创始人之一,沈学年还结合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和生活经历,编写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耕作学》,这本书从很多方面阐述了南方多熟种植的特点,对南方种植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沈学年一直强调,建立科学的耕作制度要充分发挥天、地、人、物的作用,做到天尽其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他为了探索“五良”和“四尽”的耕作制度,辛勤耕耘了几十个春秋。除了科研上取得的成就,沈学年也十分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他在80高龄的时候还亲赴陕西杨陵和辽宁沈阳,分别参加中国耕作学制度研究会召开的青年耕作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作为一位研究者,沈学年不怕辛苦,几十年奋战在农学一线,完成了对我国农学有重大意义的多部农学著作,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农业科学和教学事业,在我国作物学界和耕作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科普云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