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1月20日,地理学家与教育家胡焕庸出生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8

  

  1935年,一条从东北至西南的斜线首次被提出,它清楚地分出了我国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密度悬殊情况,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确认和引用,这条线便是著名的“胡焕庸线”。而这条线背后的学者胡焕庸,从与这个世界不间断的交流中,收获的却远不止一条“胡焕庸线”。

  1901年11月20日,胡焕庸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贫困家庭。由于教书的父亲早逝,胡焕庸从小便默誓要子承父志,长大后教书育人。高中时,有着强烈爱国心的胡焕庸决心攻读地理学以拯救民族危亡。1926年,胡焕庸赴法国留学,期间,他不仅学习了地理科学知识,还接受了先进的地理学派的科学思想。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将研究人的分布迁移规律的人口地理学当作了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归国后,胡焕庸历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等职。多年的教学实践,胡焕庸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他授课方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讲授引人入胜。此外,他编写了《古地理学教程》《法国地理图志》《世界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等多种地理学教材和专著,为我国地理学教学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教学之余,胡焕庸一直坚持地理科学研究。他强调要从人地关系角度来研究中国人口地理,把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研究紧密结合起来。1935年,他发表的论文《论中国人口之分布》中绘制了我国第一张人口等值线密度图,着重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特别是东南部地狭人稠,西北部地广人稀的鲜明差异,找出了一条可以标识东西部人口密度悬殊差异的明确界线。这是我国人口地域差异的格局首次被揭示,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影响,这条线也由此被誉为“胡焕庸线”。

  1998年4月30日,胡焕庸在上海逝世。回顾胡先生的一生,无论在求学路上还是在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人做事的认真,环境再艰苦,追求细致的脚步不会停止。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