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时璋:点亮生命科学之光(上)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8 |
人称“世纪老人”的他,用生命研究生命,用一生的时间来研究生物科学,直至生命的尽头仍为后辈留下“我们要为国家争气”的遗言。他,就是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开拓者之一贝时璋。
1903年10月10日,贝时璋出生在浙江省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北乡憩桥的一个普通人家里,祖辈靠打渔为生,父亲后来去了上海打工,母亲虽不识字,但勤劳节俭、宽容厚道,除了抚育一双儿女,她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织渔网,然后拿到集市上出售以补贴家用。
贝时璋的母亲让贝时璋从小就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此教导他要勤快。母亲还经常教育他要勤俭节约,对于生活要有安排计划。这无形中为贝时璋形成良好的品格奠定了基础。
母亲自己虽然“目不识丁”,为了不让儿子重复这样的生活,在贝时璋8岁时坚持将其3送入私塾,也由此拉来了贝时璋求学之路的序幕。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 序》中的几句话,让贝时璋第一次对世间天地万物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就像是一颗埋在他心里的种子正急切地等待着发芽。
12岁时,贝时璋随父亲到湖北汉口的德华学校求学。19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贝时璋买到了一本菲舍尔著的《蛋白体》,从书中他初步懂得了蛋白体对生命的重要性,开始对与生命有关的科目产生了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正是这样一本书,让贝时璋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第二年,贝时璋终于通过自身努力考取了他心仪已久的学校——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在同济的几年里,德籍解剖学老师鲍克斯德给贝时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鲍老师讲课从不带讲稿,每次都是拿着人体模型或人体解剖图给学生们讲解。他讲得非常细致生动,学生们也兴趣盎然,对其敬佩不已。鲍老师的解剖学课对贝时璋日后从事生命科学和生物学研究有着重大的影响。
1921年秋,贝时璋弃医从理,赴德国学习自然科学,先后就读于福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图宾根大学。求学期间,贝时璋的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难。从国内带来的钱很快就花光了,要靠借钱和同学们的接济才能度日。每天中午,当同学们都去吃午间正餐时,他只能躲在僻静之处啃上几片面包。这样的生活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正当他难以坚持之时,父母给他汇来一笔以高利贷借来的钱才得以让他摆脱困境。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不仅磨砺了贝时璋的意志,也使他得以从容面对日后遇到的任何困难。
在德国,贝时璋一呆就是八年。这期间,他用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三级跳,不仅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还掌握了学术思想及研究经验。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郭慕孙:慢慢液态路 追梦赤子心
下一篇:贝时璋:点亮生命科学之光(下)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