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时璋:点亮生命科学之光(下)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8 |
学成之后,贝时璋怀揣着科学救国的梦想,将一身科学研究本领带回祖国。1930年,贝时璋进入国立浙江大学任教并创办生物学系,提出以发展实验生物学为主要方向。任教同时,贝时璋并未放弃自己的研究工作。他经常和学生一起从激素、染色体、细胞学等多种角度开展实验生物学的研究,不仅找到了小虾眼柄激素中主要有效成份提取的方法,还进一步研究到激素对靶细胞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理。实际的操作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经验的积累也为贝时璋此后细胞重新建学说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贝时璋授课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他右手写板书,左手画图。他的讲课内容翔实、条理清晰、分析透彻、深入浅出,让学生们终生难忘。同时,贝时璋还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我国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学生,如实验生物学家朱壬葆、江希明、姚鑫、陈士怡、王祖农、陈启鎏、朱润、徐学峥等,为我国生物科学事业的发展注入了一批又一批的新鲜血液。
贝时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动物的发育和再生以及细胞常数与再生的关系。早在1932年,贝时璋就在杭州郊区松木场稻田的水沟里观察到甲壳类动物丰年虫的中间性,并发现在其性转变过程中生殖细胞的奇异变化,即细胞解体和细胞重建的现象。这一现象是细胞繁殖方式和途径的重大发现,打破了细胞只能由母细胞分裂而来的传统观念。贝时璋把这种现象称为“细胞重建”,并在当时提出了“细胞重建假说”。在此之后,他还对鸡胚早期发育、小鼠造血系统(骨髓)、根瘤菌和沙眼衣原体进行了一系列细胞重建的研究,从中发现了丰年虫和鸡胚是以卵黄颗粒为基础或细胞质为基地来完成细胞重建的。贝时璋通过这一实验证明了细胞重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并由此提出了完整的“细胞重建学说”。这项研究长达半个世纪,执着于科研事业的他用实际行动推进了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
1978年,图宾根大学第二次授予贝时璋博士学位,以奖励他对科研事业的执着与贡献。在此之后,图宾滨根大学每隔10年都会为他颁发一张博士学位证书,至2008年,这位德高望重的国际知名学者在图宾根大学共获得了5个博士学位,在国内外科学界传为佳话。
贝时璋不仅在生物科学领域作出了许多科学成就,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推动者。在国际航天事业刚起步之际,贝时璋高瞻远瞩地创建了宇宙生物学研究室,并与有关部门合作,在1964至1966年两年间发射了5枚生物探空火箭,并成功回收了搭载的生物样品和实验动物。此后,贝时璋又根据国家的需要,积极提倡用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并创立了生物物理研究所。在生物物理所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细胞生物学、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等学科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随着年龄增长,贝时璋自1996年起便不再到实验室亲自做实验,但仍每天在家里工作3小时左右,并在工作之余坚持阅读书刊,及时了解国内外科技信息和动态。百岁高龄时,他曾说:“我要力争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研究生物科学一辈子的贝时璋几乎与20世纪的中国共同成长,他用生命点亮了我国生物科学之光。2009年10月29日,这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离开了我们。这位107岁高龄的“世纪老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探索精神将永远鼓舞后辈在科学的征途上不懈探索下去。
责任编辑:科普云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