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景山院士的遥感人生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8 |
遥感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landsat),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微波遥感及航天应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景山,在遥感领域刻苦攻关,有着丰富多彩的遥感人生。
1932年2月,姜景山出生于吉林省龙井市一个朝鲜族家庭,初中毕业后,成绩优异又不甘于留在农村的姜景山辗转数千里,来到当时的北京大同中学读高中。毕业后,他参加了留苏学生的选拔考试。1956年8月,姜景山考入今天的圣彼得堡国立电子工程大学(前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开始了六年的苏联留学生涯。
我国微波遥感发展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从1973年开始,在姜景山院士的带领下,中科院微波遥感实验室开始从事微波遥感技术研究,是我国最早开展微波遥感研究的单位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年轻的姜景山,对微波摄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写出了一系列论文,还出版了名为《微波摄像》的著作。他把《微波摄像》寄给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提出了中国也应深入进行微波摄影技术研究的建议。钱先生不仅读完他写的书,提出了修改意见,而且还写信鼓励姜景山。至今,姜景山院士还保存着这封信:“我读完了你的大作《微波摄像》后,更加深信这是一项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工作……你要利用这次机会,对《微波摄像》一书进行增补,使之成为一本专业著作。一旦你完成了参考书,你也就会成为微波摄像专家的。你不是外国人培养的专家,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专家……”
姜景山从钱老的信中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收集了更多的参考资料,写出了更为完整的专业著作《微波摄像》,成为国内微波遥感领域最早期的著作之一。
近40年来,中国微波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微波遥感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对地观测和空间探测的重要手段。姜景山院士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参与了我国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三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气象预测、自然灾害预警、国土资源监测、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回顾四十多年的科研生涯,青年时代的经历深刻的影响着姜景山院士的人生选择。他说,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始终给子女灌输的思想就是要做有出息的人。初中以后,开始,三年以后,读了很多很多苏联小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有一句话大家都知道,就是保尔•柯察金对人生观的认识。从那以后,我们才真正的树立了应该为大众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16岁到20岁这个阶段形成的价值观以后就很难动摇,所以这个阶段是我青年时代非常重要的事。”
作为我国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开创者,姜景山院士不仅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业界瞩目的创新成果,还培养了一大批微波遥感专业人才。他表示,必须结合国家需求,必须把自己的理想和全心的动力放在满足国家需求、人民需求、人类的需求上。创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创新的人心态更要放平稳。毕竟大的创新、有重大意义突破性的创新必须需要时间和投入才能实现。
如今,耄耋之年的姜景山院士依然活跃在科研和科普的第一线,希望能够用微波遥感技术为探测海洋资源、发展航空航天及构建智慧城市贡献一份力量。五十年专注微波遥感技术,让太空千里眼遨游苍穹、造福民众!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医者父母心——张金哲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