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植被生态学家——张新时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8

  

  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湍急的河流、高耸的雪山……这些大自然的美好馈赠在生态学家的眼中,是他们读不完的书,行不尽的路,丢不掉的责任。

  张新时院士,生于1934年6月。1955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森林系,1985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生态学与系统学系博士学位。

  张新时院士是国际著名的生态学家,长期以来主要从事我国高山、高原、荒漠与草原植被地理研究。主持了中国高山植被垂直带系统、中国西部沙漠-绿洲生态系统、内蒙古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控制和中国 SCOPE-ENUWAR 项目专题等数十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专著34部。

  1955年,张新时从北京林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农学院工作。1957年,张新时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他的植物生态学研究也由此开始。随后,张新时院士又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青藏高原生态地理考察,通过这次考察,张新时对青藏高原植被分布类型和地理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1978年,张新时发表了《西藏植被的高原地带性》论文,提出了“高原植被地带性分布”的重要观点。

  1979年,已经45岁的张新时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计算机在美国刚刚兴起,张新时敏锐地意识到计算机很可能会成为定量研究和数量分析的有力工具。张新时开始刻苦学习计算机课程。康奈尔大学的计算机教室只在每天早上关闭两个小时,他就从早到晚一直泡在计算机教室,经常通宵熬夜。这段独特的经历为他随后的信息生态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86年,52岁的张新时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植被数量开放实验室,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程序进行生物和环境数据的多元分析和模拟,开创了国内信息生态学研究的先河,将中国植被研究带入了数字化时代。

  1995年,张新时院士担任了中国植被图的项目负责人。在国土如此广阔、自然条件和植被如此复杂的国家编制植被图是一项浩大而艰辛的工程。2007年,《中国植被图》正式出版,数字化地图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用户可以在电脑上方便地进行拼接、剪裁、标注,还可以对图中各个要素进行检索、统计、分析,我国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空间的最新数据也可以实现实时更新,极大地扩展了植被图的功能。为方便学生使用,中国植被图电子版的定价只有1元。

  在60年的科研生涯中,张新时院士几乎踏遍了我国主要的林区和牧区。足迹所至,不乏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绝美景色;足迹所至,也看到了不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耄耋之年的张新时院士更加关注如何用科学的方法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他一直在关注研究、撰写文章、奔走呼吁,希望能够为这片土地多保留一份绿色与清新,让子孙后代共享一片绿色未来。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