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济生:此生惟愿济众生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9

  

  1997年,对于中国针灸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那一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即全美最重要的卫生研究机构,决定召开一次听证会,来讨论中国针灸的合理性。

  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学术讨论,而是直接对立法提供依据,韩济生应邀参加了这次听证会。在这次听证会上,韩济生被列为第一个发言,在一番辩论之后,最终的结论是针灸在两个方面是有效的。韩济生回忆道:“一个是止痛,一个是治呕吐。针刺的作用虽然有很多传闻,但是这次是在科学上加以验证,证明中国古代的针刺疗法确实有科学道理。”

  多年的研究总算得到了国际的认可韩济生感到了莫大的满足,可一般人哪里知道的,为了让针灸这门古老艺术迈入科学的殿堂。韩济生为此已经付出了30余年的艰辛努力。

  1965年,原本学西医的生理讲师韩济生接受了一个重要任务,开始做中医针灸的研究。“那个时候通县有个结合病研究所,当时有一个辛玉玲大夫在不麻醉的情况下做手术,年轻的女孩居然一点都不出汗,也不痛。还能回答我们的问题。”

  

  图为针灸治疗

  针灸,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用针刺激身体的不同穴位,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这是对针灸最简单的解释。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古书中有他“尝百药而制九针”的记载,2000多年前的《皇帝内经》一书,更是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然而针灸代代相传,却始终没有人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分析针灸的原理。现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医术被发现能够镇痛麻醉,这是一个偶然还是一个必然呢?

  韩济生认为科学家只相信事实,理论一定要用事实来检验。“所以我接受任务的时候,第一步要做的是说服自己。我讲课的时候就跟学生们商量说,现在有个任务,要我们针刺看看,是否能够不痛开刀,你们愿意参加吗?我们请中医大夫扎针,试试你们的痛觉是不是迟钝了?实验结果表明他们的痛觉程度降低了。”

  针刺确实可以起到镇痛效果,眼前的事实另韩济生既兴奋又疑惑。中医常说针灸使身体内产生气,通过经络传遍全身,难道真是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在起作用吗?

  作为一个科学家,韩济生不能接受这样没有经过科学佐证的答案,他于是就此开展了新的实验,“我们给兔子做实验,扎针以后,它的痛觉也迟钝了。我们就从它脑子里抽取样品,看看有没有化学物质起到止痛效果。结果证明针刺镇痛不是心理作用,是有物质基础的,这个结论非常重要。”

  “兔子实验”证明了物质基础的存在,但大脑过程复杂,找到其中发挥镇痛作用的物质犹如大海捞针,韩济生带领他的研究组,将大脑里原有的化学物质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五羟色胺这种化学物质上。

  1975年,英国人发表了一篇文章给了韩济生巨大的启发。“那篇文章里说,科学家在猪的脑子里发现了一种叫做‘脑啡肽’的物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想,是不是扎针可以使‘脑啡肽’增加?所以我们从五羟色胺的研究,又转向到‘脑啡肽’的研究。结果证实扎针的确可以使‘脑啡肽’含量增多,发挥作用更强。”

  “脑啡肽”的发现,使得研究在这一刻“豁然开朗”。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老针灸,终于摘掉了“东方巫术”的帽子,从此踏入了科学的殿堂。

  1928年,韩济生出生在浙江萧山一个看夜医生家里,父亲以从外国传教士那里学得的一点浅显的医学知识行医谋生,他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能真正学医。有更大的本事普济众生,于是为孩子起名“济生”。

  如果说坚持学医是韩济生人生第一次选择,那么服从祖国需要,不做任何选择,就成了韩济生一生中的第二次选择,他放弃个人兴趣选择了生理,直至1965年他偶遇了针灸,从此奠定了他一生的研究方向。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他们深入阐明了针刺镇痛的机制,并结合新科技研制出了便于使用的“韩式学位神经刺激仪”。

  1990年,韩济生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三次选择,他要将针灸应用于戒毒。“我看报纸上说,1990年有7万人吸毒,很震撼,我想能不能贡献一点力量呢?”

  韩济生本不必费心这一领域,但他还是拒绝了组织让他退休的安排,踏上了针灸戒毒的漫长道路。

  韩济生想到了自己之前所做的“脑啡肽”的研究,“我们想用针刺的办法让‘脑啡肽’代替吗啡或者海洛因,是不是能减轻痛苦?我们到西安戒毒所做这个工作。效果确实挺好,用上‘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半个钟头痛苦就大大的减轻了,心慌也减轻了。”

  在韩济生看来,针灸是国家宝库,如果能够把精髓提取出来,让每个人都能方便应用的话,这是造福人类的事情,这就是他余下的使命。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