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保功:自力更生,挺起新中国高分子科技的脊梁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9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学识渊博,怀揣梦想,不断攀登科技的最高峰,攻坚克难,为人类的科技进步添砖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甘愿清贫,不恋繁华,始终铭记母亲的恩情,当新中国的钟声敲响,毅然登上归国的客轮,投向祖国的怀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毅顽强,敢于担当,在风云变幻的动荡年代,面对他国的敌视封锁,自力更生,为新中国杀出了一条科技强国之路,造福千万子孙。而钱保功先生就是这群人中的杰出代表。

  钱保功先生是我国杰出的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学家。他于1935年至1945年间先后于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荣获理学学士学位。1947年赴美国纽约布鲁科林多科理工学院高分子研究生院学习,获化学硕士学位。伴随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他登上归国的客轮,毅然回国支援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先生穷尽毕生精力,致力于我国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建国之初,我国天然橡胶资源匮乏,橡胶制品完全依赖进口,而合成橡胶则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工业生产在国内皆属于空白。国内的橡胶产业现状深深牵动着钱钱保功先生的内心,同时也更坚定了他立志改变这一现状的决心。钱先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于1950年开始着手合成橡胶的研究工作。1951年,他北山长春,参与并组织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成橡胶研究课题。在他的带领下,他的科技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酒精制备丁二烯及乙苯脱氢制备苯乙烯的研究项目。并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成功奠定了我国合成橡胶研究的基础。

  在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对于科技和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新中国,自力更生成为了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烙印。一五计划期间,苏联虽援助我国建立了兰州丁苯橡胶厂,但反应的催化剂作为合成橡胶的关键技术依然被严格的封锁,一直依赖于苏联进口。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由于缺乏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合成橡胶的生产也随即陷入瘫痪。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临危受命,自力更生,终于攻克了催化剂这一技术难关。并同时还通过应用新的聚合体系,将苏联援助生产的质量较差的“硬丁苯”改进为性能良好的“软丁苯”,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突破。

  

  “软丁苯”技术虽然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对于国内巨大的供需矛盾却依然是杯水车薪。上世纪60年代,钱保功先生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组织领导了顺丁橡胶的研究。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在大量催化聚合配方的筛选后,终于研究推出镍催化体系,我国自主生产的橡胶性能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66年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与石油部锦州炼油厂、兰州化工研究院展开合作,攻克了橡胶生产的一系列技术难关。1969年,在化工部、第一设计院等相关部门的努力下,陆续在北京创建了燕山石化总公司,并在各地建成了6个年产万吨级的顺丁橡胶厂,不仅满足了我国大品种橡胶制品的需求,还实现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顺丁橡胶也成为我国第一个自行研究、设计和生产的通用合成橡胶品种。镍系顺丁橡胶聚合新技术与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丁烷脱氢制备丁二烯新技术相互配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钱保功先生领导的许多研究成就在世界高分子领域都是零的突破。如他领导建立顺丁橡胶的10种表征方法,全面阐述了顺丁橡胶的相关性能,填补了国际高分子科学界对高分子材料重大品种表征的空白。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稀土合成橡胶研究工作的进展,在国际高分子界被誉为新的突破等。钱先生作为高分子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其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世界同行的广泛赞誉。自此,中国合成橡胶的科学研究,终于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

  钱保功先生具有非常活跃的学术思想,他不经能及时抓住新课题和新的研究方向,同时还非常重视具有应用前景的基础性课题的研究。他率先将新兴的交叉学科—高分子辐射化学引入国内,并在长春主办了全国第一届辐射化学学术会议,确立了我国高分子辐射化学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仅如此,他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成就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1992年,钱保功先生在武汉与世长辞,享年76岁。像众多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默默付出的学者一样,他留下的卓越成就,将化作永远的丰碑!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