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之:不惧风云变幻 育满天下桃李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9 |
人常说“天有不测风云”。变化万千的气象犹如上帝富于变化的指挥棒,年复一年的循环,人不可测,固有天意天象之说。但有人就偏偏不信这个。
他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一生致力于气象科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曾深入不毛之地进行气象科学考察,因对东亚寒潮侵袭和台风的研究著称于世;他学术思维活跃,仅凭借着有限的资料,提出了非常前沿的气象观点和事实,令后人折服;他诲人不倦,是我国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事业的奠基人、开创者之一,桃李满天下。他就是李宪之教授。
李宪之教授出生于河北赵县。1924年,20岁的他考入北京大学。1927年作为学生团员参加了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深入内蒙、新疆等地,进行实地科学考察。1930年,在为期三年的科考任务完成之后,由于表现出色,李宪之被推荐到德国柏林大学深造,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他受邀回国,全力投身我国气象的气象教育和研究工作。他先是于清华大学地质系气象组任教,后随院系调整进入北京大学,为我国培养出了大批气象科学专业人才。
李宪之教授治学严谨,且有非常丰富的野外科考经验,成就了大量经典的学术著作。在西北科学考察团工作期间,吃苦耐劳的他,就因工作严谨认真,得到了团中以刻板著称的德国科学家的认可。1928年10月,考察团曾经历过一次寒潮的袭击,强劲的风力和骤降的气温给青年时期的李教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并对其一生的科研工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德国求学和工作期间,他结合自己的科考资料和相关数据,先后在德国相关杂志上发表了7篇论文。论文中,他凭借有限的资料,提出了许多颇具前瞻性的前沿观点和事实,其正确性都在之后的科研工作中得到了验证。他通过对东亚寒潮的研究,成功找出了东亚寒潮袭击中国的几条路径,为我国近代寒潮预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对台风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之后20多年的潜心推敲,进一步演进成为了“台风形成的综合学说”,得了上海中心气象台的验证。即使到今天,气象专家对其寒潮可以穿过赤道无风带,并在另一半球产生作用的观点仍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是划时代的发现。
李教授关于半球间的宏观系统学说,对普遍认为的厄尔尼诺现象引发我国大暴雨的观点提出质疑,提出南北半球的宏观系统的相互作用是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并给出了详细而有力的科学论述,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肯定。
李教授的研究涉猎广泛,不仅是气象学方面成绩斐然,其对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独到的见解,观点精辟,形成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论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宪之教授还是一名爱国主义者,我国高等气象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一名深受青年学生爱戴的好老师。1936年的中国正值多事之秋,作为坚持科技救亡的爱国者,他毅然接受清华大学的邀请,任教于其地质系气象组,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随校辗转长沙,又迁至昆明,一直奋战在教育一线。抗战胜利后再次回到北京,他出任新组建的清华大学气象学系主任。期间,他殚精竭虑,努力为学生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1952年,因院系调整,他作为大气物理教研室主任进入北大任教。他非常关注我国现阶段的中国气象教育工作,并做了认真的思考。在他的《现阶段的中国气象教育工作和将来展望》中,曾对学子学习过多的功利性感到担忧,并对其进行了批评和剖析,给出了相关建议。
2004年12月12日上午,由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纪念李宪之教授百年冥诞纪念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众多一线的中国气象事业的工作者、知名校友和他的学生都云集会场,纪念这位伟大的先驱。
李教授一生虽身兼要职,受人敬仰,桃李满天下,但却淡薄名利,始终没有忘记自己钟爱的科研事业。他一生都在不断工作和学习中度过。90岁高龄时依然笔耕不辍,直到去世前一年,96岁高龄的他依然顽抗病魔,完成一万多字的学术论文,燃尽自己了最后一点能量。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叶连俊——大地侦探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