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连俊——大地侦探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9

  

  生平介绍

  1913年7月19日,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县。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学习地质。1937年毕业后,考入前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从事区域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研究。1945年考取公费赴美国实习进修,次年在美国垦务局丹佛实验中心进行研究工作。1947年回国,继续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主持建立我国第一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1949年南京解放后,转入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53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沉积学专业研究室,任室主任。其后,又组织筹建了中国沉积学会,任理事长,创办了《沉积学报》并担任主编。1964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和地学部常务副主任。

  家国情怀

  1937年,叶连俊毕业后考入当时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在那个年代,野外地质调查不仅面临这高山路险等来自于自然环境的不利因素,而且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出入于人迹罕至的野外,还可能遇到源自于那个特殊年代的威胁,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当时他的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就是在野外调查中被土匪打死。而且一次外出就可能是几个月不归,对于家庭来说,可以说是杳无音讯,生死不明。生活艰辛,加之兵荒马乱,他的五个孩子最后只活下来一对兄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叶连俊从1938年到1942年,先后到湖南湘潭和水口山、四川龙门山区、云南北部、甘肃中南部、宁夏六盘山等渺无人烟的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为这些区域的中国早期地质勘查和研究填补了空白。那个时代的爱国青年们“科技救国”的志向,成为他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动力源泉。

  建国后,叶连俊就像一个救火队长。国家需要治理淮河,他就接受了研究治淮工程地质背景条件的任务(1949);国家建设需要钢铁,他就去调查研究临江大栗子铁矿和鞍钢新厂基地质(1950);国家需要修铁路,他就承担了天成铁路路基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1951);国家急需锰、磷、铀、铁、金、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他就在成矿理论及应用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953-1955)。为了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和需要,他还承担了放射性矿床和国防工程地质条件方面的研究。祖国的需要就是他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大地侦探

  《华北地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化学地史》、《沉积矿床多因素多阶段成矿说》、《生物成矿作用研究》这是叶老的一部分研究学说。这些让人读不懂的字眼,要么是在诉说着远古的历史,要么是对物质在遥远地质年代中的发生深奥变化的分析。而叶老就像一个侦探,跨越祖国的大江南北,开展调查研究,搜索历史遗留在岩层中的各种蛛丝马迹。叶老也像个孩子。叶老是爱石头的,为石头而痴迷。跟家人一起外出的时候,无论在何处只要有天然石头的地方,他都会驻足观察,如果家人不催促他,他甚至会看上半小时。当孩子问他“这些石头有什么好看的”时,叶老从石头的分类、形成年代,到成分、含量,滔滔不绝。

  就是在这种好奇与热爱中,叶老在几十年的地质调查研究中,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在沉默的岩层中发掘着那些不为人知的远古历史。“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而那些亘古的岩层,就是大自然用它的鬼斧神工建造的永恒建筑,而叶老的成就就像在破译一门失传已久的语言,然后解读隐藏在这部恢弘巨制中久远时代的故事。

  学界泰斗

  叶老从事地质工作以来,先后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10余部专著,在我国沉积学界、地质学界享有很高声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重大奖项。

  《院士心语》收录了叶老的一句话,“合作乃创新,协作事业兴”。叶老是学会活动的热心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担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及沉积学分会的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理事、北京海洋学会理事长等,他说:“科学的进步是需要大家来促进的,学会在这方面最能起积极作用。学会是团结各部门科学工作者的团体,大家在这里平等、融洽、愉快地交流学术思想,对每个人都是学习、是提高,所以,应把学会办好。”

  2007年12月2日,叶连俊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叶老一生中既是学者又是教育家,他将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的科教事业。他为党和祖国的科学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垂史册。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