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志成:科学的最高境界是让更多人获益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9

  

  坐在记者面前的荆志成教授:一身白大褂,文质彬彬谈吐儒雅,没有想象中的医生那么严肃刻板,整个采访过程中灿烂的笑容始终挂在他的脸上。

  1998年,荆志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面临选择今后研究方向这一关键问题。恩师程显声教授告诉荆志成,肺动脉高压是目前国际难题,一旦有突破,那将会带动心血管病、呼吸乃至血管生物学领域革命性的发展。这句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面,让荆志成义无反顾地决定投身到这项事业中去。

  从2008年到2013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和肺科医院的五年间,荆志成逐渐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一名学科带头人,并积累了创建和管理研究中心的经验。2013年春天,在胡盛寿院士关心下,荆志成回到了哺育他成长的阜外医院,开始新的征途。“我们课题组逐渐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我本人也陆续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对于病人,荆志成充满爱心、耐心和感恩的心。“医学的最高境界是‘慈悲’,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真正热衷于、奉献于医学事业,才能更好对待自己的病人。”荆志成说。“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位病人,因为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你曾经的病人,是他们让你成长,让你进步。”

  对于自己的研发工作,荆志成带领了一支优秀的研发团队。“慢性血栓栓塞性肺血管病(CTEPH),这个病在过去相当于心血管病中的一种肿瘤,恶性程度非常高。但是经过这两年我们用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改良的肺动脉球囊扩张术和药物治疗是这些患者的生存时间无限期延长。”荆志成说。

  “这个技术目前已经达到全球最先进技术,我们从三四个人的团队开始到现在三四十人的专家团队,用了8年的时间,200万的启动资金,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技术越来越成熟,从原来的三年做七八例手术到目前一年做五十例手术。”

  从医以来,荆志成获得了医学界的很多荣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树兰医学青年奖、百名领军人才等等。这些荣誉足以让他生活富足、工作稳定。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在心血管领域、血栓性疾病领域一直孜孜不倦、刻苦专研,并且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年轻医生,带出了被国内外专家认可的研发队伍。

  在荆志成看来,所谓的“一招鲜”只能是一个人的技能,往往别人是无法复制的。对于科学家的理解,荆志成有其独到的理解。“科学家不应该追求一个人才会的独门绝技,而要让更多老百姓从中获得更好的生活。”

  “假如我有一项科研成果,在一个月之内如果我可以让东北的医生全都学会,东北的老百姓再也不用到北京来找我看病了,这对我来说就是最欣慰最想看到的。”

  我们培养了华西医院,瑞金医院等外地的专家团队。通过我们带动全国各地的医院去开展这些技术,去治疗我们的患者。同时我们的研发继续向前推进,做到了边研发的同时,能够将最先进的技术最大化地用到我们的医院临床。

  荣誉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大,荆志成坦言其内心深处越来越沉重。“何时能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并能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药物或治疗技术?我国大部分人口仍居住在农村地区,如何能让更多农民从我们的科学技术中获益?”这些都是我困惑且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相关链接:

  荆志成,博士,44 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导。现任阜外医院内科管委会副主任、血栓性疾病诊治中心主任、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PI。兼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九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血栓与凝血分会主任委员等。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 余项。长期从事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高压、先心病艾森曼格综合症等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200 余篇,SCI 论文50 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 项。2014 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