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购画”公益 或不应止步于“美”科技日报 2017-09-01 作者:刘园园 |
8月29日,一个别出心裁的公益募捐项目在朋友圈强势刷屏。
出于自闭症、精神障碍、智力障碍患者之笔的斑斓画作,被展示在由H5页面制作的电子画廊中。只要捐一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幅电子绘画,保存到手机里做屏保使用。
说真的,画作很美,创意也很美。这个世界不缺爱心,缺的是让爱心“燃”起来的东西。从某些角度来看,“一元购画”的公益形式确实很“燃”:它把公益与移动社交结合起来,用户刷着朋友圈就能顺便献爱心;它更把公益与艺术结合起来,让这份爱心献得充满美感。短短数小时,项目就筹集了超过1500万元人民币。有人感叹,这是朋友圈最美的一天。
然而,这样的“美”总让人觉得缺点儿什么。
事实上,它很快便招来质疑。有人怀疑,项目背后有投资商在捞钱。对此腾讯迅速回应说,不存在“投资方”,且善款接收方具有公开募捐资格。质疑虽被澄清,这个小插曲却暴露了“一元购画”募捐项目的软肋:信息不够清晰透明。
去年开始实施的《慈善法》明确规定,“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在募捐活动现场或者募捐活动载体的显著位置,公布募捐组织名称、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募捐方案、联系方式、募捐信息查询方法等”。
再来看看“一元购画”募捐项目。它的链接页面提到了项目执行方和善款接收方,用户可以看到自己的捐款情况和筹款总额。除此之外,包括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募捐方案在内的多项重要信息,难觅踪影。
1500万不是个小数目,它代表着捐赠者沉甸甸的托付。从募捐项目页面,人们难以在购画的同时清楚地知晓,受益人群涵盖哪些范围,这笔巨款将通过什么项目改善目标人群的生活质量,项目将实施多长时间,预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剩余款项将如何处理。有些需要通过页面内容间接“推测”,才能略知一二。这种情况下,就算用户在“美”的感染下捐了款,也难免狐疑。
“一元购画”让人联想起几年前的“冰桶挑战”。这个为渐冻人发起的募捐项目,同样凭借新颖的形式和社交网络的疯狂传播而风靡全国。但仓促发起募捐的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因为没有明确的募捐方案,招致舆论强烈质疑。
在技术手段的加持下,互联网公益很容易与有意思的创意邂逅,爆发出惊人能量。毋庸置疑,这是好事。同时可以确信的是,要让这样的公益能量持续下去,还要为美妙创意加上“信息透明”的注脚才行。毕竟,透明是公益的底线。
责任编辑:王超
下一篇:我国唯一的“状元科学家”是谁?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