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专家解析华北黄淮及四川盆地强降雨特点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 2017-07-07 |
7月6日起,华北、黄淮迎来新一轮强降雨天气过程,强度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同时,西南四川盆地的强降雨仍将维持。中国气象局于6日9时启动暴雨四级应急响应,并持续发布暴雨预警。那么华北黄淮本轮强降雨有何特点?重点影响哪些地区?需要做好哪些防御?26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
专家: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何立富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记者 刘佳 新华网记者 郝多
何立富接受采访。
记者:6日起,华北、黄淮等地有较强降雨。此次降雨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就京津冀一带的降雨来说,与今年6月21日的强降雨相比,有什么不同?
何立富:此次强降水过程集中在华北中部和黄淮中南部,主要影响北京、天津、河北中东部、河南中部及山东等地,上述地区局地会出现100-180毫米的大暴雨。此次降水过程特点是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影响范围大,同时部分地区还伴随强雷电或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本次降水过程到7日白天就趋于结束了。
与今年6月22日的强降雨过程相比,上次过程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降水分散、局地性强”,而此次京津冀一带降水持续时间短而集中、暴雨范围更大,同时对流性也更强,出现闪电的频次更高一些。
记者:造成此次强降水的成因是什么?与副热带高压有什么关系?
何立富:此次华北地区的降雨主要是由于来自新疆地区的冷空气南下,而我国东部洋面上不断有暖湿气流向内陆输送,冷暖空气在华北一带交汇,就形成了强降水。
而黄淮地区的降水则和副热带高压关系更为密切。目前,副热带高压已北抬至北纬25°,水汽通道比较稳定,暖湿气流从四川盆地向黄淮输送,这一带水汽条件较好,于是冷暖空气交汇就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雨带。
记者:华北地区汛期通常集中在“七下八上”,今年的强降水跟往年相比,时间上是不是提前了?
何立富:不能说今年出现强降水的时间提前了。华北地区的雨季从6月就开始了,只是降水最强的时段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而往年北京6月以后出现分散性强降雨也较多。就数据来看,今年华北部分地区6月份的降水只比常年偏多2-4成,属于正常现象。
记者:说起降雨,目前预报的降雨量和时间还会存在一些不确定性,造成预报不确定性的原因是什么?
何立富:虽然科技进步促进了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公众的期待也越来越大,但天气系统的复杂性及其发生演变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就导致预报不确定性。
可以说地球大气的运动非常复杂,像夏季局地的降雨,对流性强、尺度小、生命史短暂,不易被捕捉,观测数据也难以达到可以描述一片云这样的几百米分辨率。目前数学物理模型只能采取简化的计算方法,任何微小的误差都会在运算后被放大,产生预报偏差。未来10-20年内,数值模式都不可能百分百准确“描述”大气变化,特别是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
记者:除了北方地区,四川盆地自4日起也出现新一轮强降水,此次过程强度和持续时间是怎样的?
何立富:四川盆地的降雨从4日夜间开始,在盆地的西北部和南部都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截至6日早上,自贡、绵阳、资阳、德阳、遂宁局地雨量达150~240毫米,最强降雨量在绵阳达到348毫米。未来两天降水将向盆地东部和北部移动,会影响重庆、湖北等地,但降水强度比前两日有所减弱。预计此次过程将一直持续到8日白天。
记者:7月1日,长江发生今年1号洪水,西南地区出现的强降雨,对防汛抗洪带来什么压力?
何立富:前些天,受持续强降水影响,长江中游干流部分江段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超过警戒水位,但这两天都处在回落趋势。而此次四川盆地的强降水会增加长江上游水位的上涨;未来两天,长江中游,比如江汉地区也会出现较强降水,可能对下游泄洪产生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记者:此次四川盆地强降水可能会导致哪些灾害发生?应如何做好防御措施?
何立富:四川盆地地势较为复杂,山地较多,需防范短时的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加强灾害隐患点的排险,防范可能出现的险情。同时,持续性的强降水会造成一些地区出现城市内涝现象,对城市交通影响较大。
农业方面,强降水将加重前期部分地区土壤过湿状况、易造成低洼农田发生渍涝灾害,不利于棉花、玉米等旱地作物生长。对此,雨后要及时排涝降渍,并根据苗情和天气条件,适时增肥,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同时,田间湿度较大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责任编辑:xujinghui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