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寿命的上限真是115岁吗科技日报 2017-07-11 |
第二看台
王盈颖
据澎湃新闻近日报道,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遗传学家扬·维吉领导的研究小组一篇声称人类自然寿命的上限是115岁的文章,齐刷刷地遭到了5个来自德国、丹麦、荷兰、英国、加拿大的研究团队的质疑。
这5篇质疑文在《自然》期刊上在线发表,驳斥了原论文的结论,认为其数据难以令人信服、存在循环论证等嫌疑。而原论文作者扬·维吉领导的研究小组又对5篇质疑文逐一进行了反驳,认为质疑文是对他们研究的“吹毛求疵”和“曲解”,坚持原论文的结论是可靠的。目前,一对五的科学争议似乎并没有让任何一方说服另一方。
原论文:人类寿命的上限是115岁
2016年10月,扬·维吉小组的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上,因为具有话题性,随即成为了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随着医疗卫生、食物的改善,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百岁人瑞(年龄100岁以上的人)已经不再是“神话”。
当人类在设想如何通过日益发达的医疗技术延续长寿“奇迹”时,扬·维吉小组的统计学报告无意是泼了一盆凉水。
起初,他们在汇集40多个国家数据的“人类死亡率数据库”中发现了一个趋势:老年人的存活率在1980年之前不断提升,但在1980年后,99岁以上的老人战胜“死神”的胜算就不再大幅增加了,似乎进入了一个稳定期。
进一步,他们分析了“国际长寿数据库”中“每年报告最高死亡年龄”这一项数据,时间跨度为1968年至2006年,所选样本为法国、日本、美国和英国这4个百岁以上老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他们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最长寿者的存活年限不断增加,但1995年左右就进入“稳定期”,最长寿者的死亡年龄平均保持在114.9岁左右。
根据“国际长寿数据库”中“每年报告最高死亡年龄”(1968年—2006年,法国、日本、美国和英国),扬·维吉团队认为,1995年后,最长寿者的存活年限进入“稳定期”。
其中也有一些特殊个例,比如目前记录在案最长寿的人瑞是法国老太让娜·卡尔芒,她在1997年逝世时已经122岁。但扬·维吉小组认为,这是离散个例,人类的自然寿命极限应在115岁左右。
质疑文:人类寿命 “天花板”不会止步于此
和扬·维吉小组的笃定不同,5个发表质疑文的研究团队认为,扬·维吉小组提出人类寿命存在“天花板”的说法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退一步讲,5个进行反驳的研究团队认为,人类自然寿命极限不会止步于115岁。
作为其中一篇质疑文的通讯作者,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赛格菲尔德·赫基米认为,根据扬·维吉小组所使用的数据,多种不同的寿命极限趋势模型能推演出来,并不单一指向1990年中期后人类最高寿命开始“原地踏步”这一结论。
相反,赫基米提出,在一种统计得出的假设里,人类寿命会持续稳步走高,到2300年最高寿命者也许能活到150岁。
在对数据的处理上,赫基米认为,扬·维吉小组犯了循环论证的大忌。在他看来,扬·维吉小组的分析是基于视觉的审查,是因为看到1995年之后有平稳趋势,才将1968年至2006年的时间段以1995年为分割线,划分为两段。
“他们以为自己找到一种符合数据走向的模式了,于是就提出一套解释这一模式的理论。后来他们发现数据和这套理论的确相匹配,那是当然了,因为理论从数据中推演而得,又用同一数据验证理论。”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博士生尼克·布朗是另一篇质疑文的作者之一,他持有和赫基米类似的质疑。
值得一提的是,在统计中,对一串数字序列进行分割,有时会出现误判总体趋势的问题。在总体上升的趋势中,分割的做法可能会过度凸显一些原本暂时的“稳定期”甚至“下降期”。
面对“循环论证”的质疑,扬·维吉小组的回应是,他们并不是通过同一个数据库来提出假设又验证,实际上是分析了两个独立的数据库。
“不得不说的是,在统计学里众所周知的是你可以看数据。”扬·维吉说,“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统计学家不愿意看数据,因为觉得这不客观。但这种想法过去几十年里已经改变了,人们意识到,你就应该看数据,进行推导,然后进行验证。”
责任编辑:李阳阳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