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693436_14741578489321n.png

1880年9月18日 清政府批准架设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

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 2016-09-18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天津迅速崛起,跃居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城市、北方最大的沿海通商港口。那时,清政府的部分官员感到,中国落后的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急,亦已迟速悬殊”,因此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极力主张“改驿传为电信”。

  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至北塘口炮台之间试架了一条60公里的电报线,随后又在天津机器局与直隶总督衙门之间架设了一条6.5公里的电报线。1880年,盛宣怀在任天津河间备道时向李鸿章建议,在天津试办电报局。盛宣怀拟写了一份《电报局招股章程》,提出了“通军报为第一,便商民为其次”的观点。

  1880年9月16日,李鸿章奏请清廷架设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同时奏请设立一所电报学堂。这个奏折只经过两天,9月18日就得到了清王朝的批准,并命令李鸿章“妥速筹办”。

  天津北洋电报学堂与架设津沪电报同时奏建,架设工程于转年的4月份开工,而电报学堂则在奏建后的一个月,即10月6日就在东门外扒头街设址开学了。电报学堂聘请丹麦人为教师,为建设天津到上海的电报线路做准备。可以说,在架设我国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时,李鸿章把建学堂培养人才与工程建设并重的做法,还是很有见地的。电报学堂开学时,招收了32名学生,第二年因各电报分局相继建立,不得不续招四五十名新生,以应各局之急需。北洋电报学堂自1880年创办,至1900年停办,历时20年,共毕业学生300人。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简直是个微乎其微的数字,但在一百多年前,这300人的价值就不能完全以数量来计算了。他们当是我国电信事业的先驱者,是我国电信事业当之无愧的开创者。

  津沪电报的架线工作于1881年4月开工,11月竣工。12月由李鸿章任总裁,盛宣怀任总办的电报总局成立,设址于天津东门内问津行馆。随后又在天津紫竹林、大沽、江苏的清江、镇江、苏州、上海和山东的济宁建立了分局。津沪线建成后,李鸿章根据总理衙门的要求,于1883年7月架设了天津经通州至北京的电报线。同年11月,又架通了以苏州为起点,广州为终点的苏、浙、闽、粤的电报线路。这一年,南洋大臣左宗棠建成了南京至镇江,江宁至汉口的电报线路。1884年为加强北洋海军的防务,又架通了天津北塘至山海关的电报线路。至此,在我国电报事业的初创时期,一个以天津为中心,连接大江南北的电报网络基本形成。

  电话在天津没有像电报那样迅速地发展,但是由中国人自己架设的第一条电话线,却是在天津诞生的。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的电话通话成功。1879年,招商局在天津架设了一条从紫竹林到大沽码头的电话线,这条电话线的架通,也是我国电信事业起步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