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137015224,617420044&fm=21&gp=0.jpg

2000年9月21日 著名的RSA算法专利失效

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 2016-09-21


  2000年9月21日,由三位数学家Rivest、Shamirh 和 Adleman 在1977年设计的著名RSA算法专利失效。

  1976年以前,所有的加密方法都是同一种模式,即甲方选择某一种加密规则,对信息进行加密,乙方则使用同一种规则,对信息进行解密。由于加密和解密使用同样规则(简称"密钥"),这被称为"对称加密算法"。这种加密模式有一个最大弱点:甲方必须把加密规则告诉乙方,否则无法解密。保存和传递密钥,就成了最头疼的问题。  1976年,两位美国计算机学家迪费尔(Diffie)和赫尔曼(Hellman),提出了一种崭新构思,可以在不直接传递密钥的情况下完成解密。这被称为"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算法"。人们认识到,加密和解密可以使用不同的规则,只要这两种规则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可,这样就避免了直接传递密钥。这种新的加密模式被称为"非对称加密算法"。也就是说,乙方生成两把密钥(公钥和私钥)。公钥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私钥则是保密的。甲方获取乙方的公钥,然后用它对信息加密。乙方得到加密后的信息,用私钥解密。如果公钥加密的信息只有私钥解得开,那么只要私钥不泄漏,通信就是安全的。

  这个算法启发了其他科学家。1977年,三位数学家Rivest、Shamir 和 Adlemanh 设计了一种算法,可以实现非对称加密。这种算法用他们三个人的名字命名,叫做RSA算法。从那时直到现在,RSA算法一直是最广为使用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就有RSA算法。

  这种算法非常可靠,密钥越长,它就越难破解。1983年,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为RSA算法申请了专利。但是由于该算法在申请专利前就已经被发表了,因此在世界上大多数其它地区这个专利不被承认,该专利也于2000年9月21日正式失效。  其实到2007年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出现任何快速有效攻击RSA算法的一般方法。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