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拦截“洲际导弹靶弹”型靶弹的试验

2017-06-05

而今年已经开始在大西北参加战备值班的“红旗-19”导弹在不久前的公开报道中被冠以“新型空天防御导弹”的名称,实际上这就是说明了该导弹的性质,是与美国“萨德”类似的高空拦截系统,既能在大气层内,也能在大气层外对来袭导弹实施末段拦截。虽然目前试验只拦截了模拟中远程导弹的靶弹,但鉴于“萨德”理论上也能拦截ICBM,“红旗-19”自然也有这个潜力。此外,传说中中国还在开发类似美国“标准3”的拦截弹,或许也会是一种海基拦截弹。

 

中央电视台画面截图,中国反导试验靶弹,可能是加装了上面级的短程导弹,通过上面级增加速度,来模拟射程4000公里左右的中远程导弹 

不过随着FTG-15试验成功,美国已经可以说,自己重新戴稳了“天下第一”这顶帽子,因为中国至少在短时间内,因为靶场限制,无法复制他们的这次实验。

不过,这次美国的试验也证实了另一件事情,没有进行过洲际导弹模拟试验,并不代表反导系统不具备拦截洲际导弹的能力。

当然美国很早就进行了实际拦截洲际导弹(虽然用作弊方式解决了跟踪问题)的试验,但这么多年来,因为其使用的LV-2等型号的靶弹从速度上仅能模拟中远程导弹,饱受诟病,经常被媒体质疑是否具有作战能力。

但以笔者对国内相关专业人士的交流,国内并不怀疑美国GMD系统已经具备一定实战能力——当然这也可能有料敌从宽的考虑。

反过来,这也说明,中国虽然没有靶场条件进行完整的拦截洲际导弹试验,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研制不出能够执行这一任务的导弹。未来条件成熟的时候,中国也将会展示这方面的能力——毕竟,GMD系统中的主要关键产品和技术,中国目前都已经研制出了类似的东西。

今年,中国和俄罗斯将联合举行“空天防御2017”联合反导演习,而去年的“空天防御2016”演习中,中国代表团已经参观了俄方反导系统的模拟作战过程,双方的指挥机关还进行了数据互联的模拟演习。事前大部分人都认为中俄可能只会进行战区级反导系统的交流。但这个演习的实际规格和交流深度远远超乎所有人想象,直接达到战略级,完全可以相信,这个演习的目标,绝不止拦截中远程导弹这么简单。

俄罗斯目前也在积极研制新型的反导\反卫导弹,例如他们的“努多尔河”导弹,就是一种类似GBI或者“动能”的反导拦截弹,具备攻击近地轨道目标的能力,但由于苏联解体前,未能在红外主动寻的制导的大气层外动能杀伤器方面取得太多成果,因此这种“中段反导神器”俄罗斯现在没有掌握。“努多尔河”可能还是使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在庞大的地面测控设备精确引导下实施拦截,其多目标拦截能力、命中率等方面的性能远不如使用动能杀伤器技术的同类导弹。

或许正是因为认识到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俄罗斯才会一反常态向中国开放自己这方面的实际水平。连续举办的“空天防御”系列演习可能表明,中俄在反导领域的深度交流合作已经开始。甚至于,形成一个类似“北美防空司令部”那样的新架构,也并非绝对不可能——毕竟俄罗斯有面积广阔的北极领土,那里是拦截西半球来袭导弹的最佳地点,就像美国在阿拉斯加部署GMD一样——在西伯利亚部署中俄合作的“CNMD\RNMD”系统的话,将可以同时有效掩护中俄两国领土。

 

A-235反导系统使用的“努多尔河”导弹 

 

A-235反导系统沿用A-135系统的“顿河”雷达站 

当然,这还只是笔者的狂想,请读者们不要过于激动。

现实角度来看,GMD这次试验成功,是否意味着“废掉了中国的东风-5”呢?

其实弹道导弹突防技术,中国也早就已经开始发展。如果我国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像一些媒体一样, 在这次发射后才惊呼“美国GMD系统已经具备实战能力”、“美国GMD系统给了中国一巴掌”……之类,那大家才真的应该恐慌。

事实上,早在中国洲际导弹研制之初,就已经考虑了反拦截问题。据相关资料,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东风-5试验中,就已经考虑了突防问题。因为当时美国“短跑”导弹、苏联A-35反导系统都是使用核弹来实施拦截,因此主要是对弹头进行抗核处理,包括防射线、防中子流、防电磁脉冲等因素,模拟弹头作为核试验效应物,通过了考验。

 

东风-5导弹的核弹头作为核试验效应物,接受了考验,可见中国的洲际导弹在突防方面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受到了重视 

此外,东风-5还采用了包括气球诱饵等突防手段,在当时是肯定够用了。

到了更新型的东风-5A、东风-5B,乃至传说中的东风-5C导弹,随着美国反导系统的发展,中国弹道导弹的突防技术也不断提高,包括外形与真实弹头一致的诱饵——即使是X波段雷达也将无法辨识——都已经在东风-5B导弹上得到运用。而具备“10个分导弹头”的东风-5C导弹,这方面显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责任编辑:苏鹏宇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