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的基因被谁改造了?

科普中国 2016-04-21

  番薯,你也可以叫它甘薯、红苕、红薯、地瓜……它的名字太多。总之它是一个好东西,而且还亲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我国是世界番薯产量第一大国,每年生产的红薯产量高达1.2亿吨,占到全世界总产量的八成左右。

  不要以为我国成产这么多,番薯的原产就在我国。翻山越岭还要过海,它的原产地在遥远的美洲中南部。对于当地土著而言,番薯的栽培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但直到地理大发现时代,西班牙殖民者才第一次将番薯带出美洲。而到距今四百多年的明朝时期,它才通过东南亚地区传入我国,“番”字就由此而来。

  当你在放心地吃着它的时候,一项研究结果可能会让一些人心中对番薯“纯天然”的印象泛起波澜:研究者在番薯的基因组中,发现了由细菌转移而来的DNA片段。研究者分析了从南美洲、中美洲、非洲、亚洲及大洋洲的不同地区采集的数百个番薯样品,就是为了确定这种转移发生的时间。结果表明,细菌向番薯转移的发生时间和栽培番薯开始选育的时间具有高度一致性。只有如此才能解释为何它会存在于所有的栽培番薯中,而不存在于它的野生“祖先”中。

  此外,在栽培番薯中的农杆菌DNA片段上,还存在几个完好的、可以表达的基因。通过检测,研究者发现这些基因可以在番薯的不同组织中进行表达。他们推测,这一基因转移事件很可能为番薯的选育提供了某些“特征”,使其能够通过选择而被保存和扩散开来。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不同个体或群体间水平的基因传递可能扮演着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不同于人们通常的印象,即基因的传递都是通过亲代-子代这种垂直方向上进行的。

  横向基因转移带来的基因改造,也是除基因突变和重组外,生物获得赖以生存的性状的来源之一。番薯的野生祖先,就可能因为农杆菌造成的水平基因转移带来了某些性状的改变,从而被种植者选择,进而成为栽培作物,最后走进普罗大众的生活。

  人类利用转基因技术对栽培作物实施的基因改造,与自然界已经进行和正在进行的基因改造,其实本质上有着类似的过程和效果:它们都是通过筛选,无论是人工筛选还是自然选择,选择出产生了特定性状的、基因发生了变化的个体,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环境,不管这个环境是出于人类需要还是指自然环境。

  从番薯基因变化的这件事来说,天然与非天然的界限已然模糊。但其实比起天然与否,健不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天然不一定健康。(编辑:卷扬机)

  本文版权属于科普中国(kepuchina.org)与果壳网(guokr.com)共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优优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