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剂过多,含乳饮料能喝吗?科普中国 2016-04-21 |
含乳饮料平日我们也会喝到不少,在很多人眼里,其风味比普通牛奶略显美味。但是有新闻报道出,这种饮料风干后会呈现乳胶状态,看起来并不像可以饮料应有的状态。
而相关的新闻报道则引用“专家提醒”,宣称“如果添加剂日均摄入总量过大,也有可能会因为叠加效应危害人体健康”。
任何一种具体的商品,“能不能吃”“该不该吃”取决于很多方面。它是否合格生产、是否价格过高、以及是否还有其他问题,不在本文的分析范围之内。以下解读,只是从技术角度对该实验和产品标签中所列出的成分进行分析,完全并不代表作者对该产品表达“推荐”或者“反对”的态度。
一、饮料为什么会成胶?
只要看到“胶”,人们就会想起塑料。塑料是由高分子物质聚合而成的,但是高分子物质聚合而成的东西并不都是塑料。食物中,蛋白质、淀粉、纤维素,都是高分子物质。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们也可以聚合成胶。我们通常吃的皮冻、豆腐、果冻、腐竹、凉粉、米粉、鸡蛋羹等等,就是不同的食品成分所成的“胶”。
蛋白质是一种可以成胶的高分子物质。在各种乳饮料中,除了牛奶蛋白,还会加入一些“增稠剂”来改善口感,增加稳定性。营养快线中使用的是羧甲基纤维素钠、瓜尔胶和黄原胶,它们都是食品上常用的“食用胶”(关于食用胶,可以参见以前的文章《“食用胶”是什么东西》)。实际上,它们除了作为食品添加剂起到“功能”的作用,本身还是膳食纤维。对于现代都市里的多数人,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这些食用胶甚至可以被认为是“营养成分”。它们也没有安全性方面的问题,在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组(JECFA)和中国的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中,都没有使用限量,可以“按照需求使用”。
在含乳饮料中的水蒸发之后,牛奶蛋白和这几种胶的分子互相纠缠在一起,宏观看来,就是成为了微博中所说的“乳胶”。
二、添加剂“叠加效应”只是毫无价值的“善意提醒”
微博中使用了“竟含有11种添加剂”这样的春秋笔法,暗示读者添加剂有害,而11种添加剂更是不可接受。
中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两千多种,国际上的更多。每一种食品添加剂要被批准,其安全性都经过了充分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途径和所需要的量。危害途径相同的会归为一类,计算含量的时候会加在一起算。比如营养快线中有三聚磷酸钠,国家标准是每公斤乳制品中不超过5克磷酸根,而对人的安全剂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不超过70毫克(大致相当于成年人每天4-5克)。如果某种商品中同时使用三聚磷酸钠和别的磷酸钠盐,就会加在一起来算是否超标。如果是不同的“危害途径”,比如说三聚磷酸钠和安赛蜜,就没有“叠加”的问题。
营养快线中使用了11种食品添加剂,这在现代配方食品中很平常。除了前面提到的3种增稠剂,还有柠檬酸、乳酸、柠檬酸钠也因为没有安全性方面的担心,在食品中也没有用量限制,而由生产者“按需使用”。阿斯巴甜和安赛蜜,它们的甜度都是蔗糖的200倍左右,要吃到过量,相当于一天吃上几百克蔗糖所提供的甜度,实际上也就不大可能过量。而乳酸链球菌素是一种乳酸菌分泌的多肽,被认为是一种很安全的防腐剂。关于它的更多介绍,在《从益生菌到比辛:“骗子”到“英雄”的转身?》的第三部分中可以找到。三聚磷酸钠的限量是由于其中的磷。磷本身是人体需要的元素,许多天然食物中都含有。食品添加剂所贡献的磷,会成为人体总摄入量的一部分,但是它本身并不比天然食物中的更有害。而乳化硅油只是一种助剂,国家标准也没有规定限量,只是要求尽量减少用量。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只有针对具体的种类和具体用量来讨论才有意义。那种“如果添加剂日均摄入总量过大,也有可能会因为叠加效应危害人体健康”的说法,看起来是“善意提醒”,实际上没有任何价值——多大算“过大”?“也有可能”是多大风险?
三、“蛋白质只有普通牛奶的三分之一”,是问题吗?
营养快线不是牛奶,而是一种“含乳饮料”,在它的包装上,明确列出了牛奶和果汁的含量,类似的饮料在市场上也还有不少。“蛋白质含量只有普通牛奶的三分之一”本身是事实,不过这是一条很无聊的指控。
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含乳饮料是“含有一些奶的饮料”,蛋白质含量达到0.7%就算合格。照这个要求,营养快线1%的蛋白含量还算是高的了。其实,产品的营养成分明确标识在了包装上,只要达到了标称含量,就是合法的,并没有对消费者形成欺骗。
明白了“牛奶”和“含乳饮料”是两种不同的产品,就不难理解:新闻中的“奶业专家”“食品专家”用牛奶的成分标准去衡量含乳饮料,并不合理。这就像如果用奶酪的标准去衡量牛奶,也可以指控牛奶的营养价值很低,因为“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不到奶酪的15%”。
也就是说,含乳饮料阴干了变成胶并不能说明这种饮料“有问题”。跟其他含乳饮料一样,营养快线不是牛奶,只是含有牛奶的饮料。仅仅从这个实验、配料表以及标签来看,它没有违法的地方,也没有对消费者形成欺骗。至于这一产品是否“该喝”,无法通过这些信息来做出判断。(编辑:yuan源)
本文版权属于科普中国(kepuchina.org)与果壳网(guokr.com)共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优优
上一篇:一个人吃饭别看视频了,容易胖
下一篇:为何昆虫远离我们的主流饮食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